當商業開始改變世界: 從亞當.斯密到巴菲特, 探看近300年世界商業思潮演變與影響 | 誠品線上

當商業開始改變世界: 從亞當.斯密到巴菲特, 探看近300年世界商業思潮演變與影響

作者 吳曉波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當商業開始改變世界: 從亞當.斯密到巴菲特, 探看近300年世界商業思潮演變與影響:前人的偉大之處是什麼?是創見。他們影響了我們,但不能「占領」我們!名作家吳曉波,從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前人的偉大之處是什麼?是創見。 他們影響了我們,但不能「占領」我們! 名作家吳曉波,從上千本書中精挑細揀經典之作,帶你理解我們所認知的商業世界從何時何處開始?這些經濟與商業思想大師,以其獨到觀點及脈絡,引你一步步建構商業思維,理解市場,贏得競爭。 書中50位天才思想者的創新洞見,如浩蕩時空中的火花和油鹽,構成了現代商業文明發展的恢弘圖景。 只有在閱讀中,思想才能統治黑暗!! ※這本書可以讓你看到...... →他發現了「看不見的手」──《國富論》 →他什麼都不相信,除了自由──《通向奴役之路》 →群眾如何被發動起來?──《烏合之眾》 →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將成無用之人?──《人類大命運》 →那個種植「時間的玫瑰」的人──《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 →一位少校軍官的「大歷史」──《萬曆十五年》 (還有更多......) 一本書讀懂近300年商業發展史 為你攤開一張財經大地圖,展現一方知識大格局 【必讀特色】 ★50位影響力大師,帶你一次掌握近代商業發展里程碑 ★6大主題架構,以及吳曉波親製、絕無僅有「商業發展知識圖譜」 ★200餘本商業經典書單,一次建構全方位商業思維

商品規格

書名 / 當商業開始改變世界: 從亞當.斯密到巴菲特, 探看近300年世界商業思潮演變與影響
作者 / 吳曉波
簡介 / 當商業開始改變世界: 從亞當.斯密到巴菲特, 探看近300年世界商業思潮演變與影響:前人的偉大之處是什麼?是創見。他們影響了我們,但不能「占領」我們!名作家吳曉波,從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3288923
ISBN10 / 9573288923
EAN / 9789573288923
誠品26碼 / 2681930771000
頁數 / 360
開數 / 菊16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9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前人的偉大之處是什麼?是創見。
他們影響了我們,但不能「占領」我們!
名作家吳曉波,從上千本書中精挑細揀經典之作,
帶你理解我們所認知的商業世界,從何時何處開始?
這些經濟與商業思想大師,以其獨到觀點及脈絡,
引你一步步建構商業思維,理解市場,贏得競爭。

試閱文字

內文 : 把新世界的地圖徐徐展開
──《第三波》


第三波拆散了我們的家庭,動搖了我們的經濟,癱瘓了我們的政治制度,粉碎了我們的價值觀,每一個人都受到影響。明天的權力爭奪必須以此為背景。
──艾文•托佛勒


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 1928-2016)去世於二○一六年,時年八十八歲,他目睹了自己三十多年前的預言變成現實。作為一個未來學家,沒有什麼比這個更令人欣慰的了。
蔡元培曾評論胡適說,他的學問未必有多高深,但是他敢於「斷刀截流」。相比胡適,托佛勒是一個更大膽的人,因為他不但梳理過往的歷史,更試圖大膽勾勒未來的方向與路徑。
很多關於未來的書籍,隨著「未來已來」而變得陳舊,但是,托佛勒創作於一九八○年的《第三波》(The Third Wave),卻因為洞見的深邃和思考方式的新穎,在今天仍然被人們一再地閱讀。

每個人,都參與了新文明的建立

人類面臨一個量子式的躍進,面對的是有史以來最強烈的社會變動和創造性的重組。我們並沒有清楚認識到這事實,但是卻參與了建立新文明的基層工作,這就是第三波的意義。
每一個生活於二十世紀八○年代的人,都可以從這段文字中讀出亢奮和焦慮:一個新的大航海時代真的開始了嗎?我真的置身其中嗎?我是一個革命者還是被革命者?
艾文•托佛勒出生於一九二八年,當過五年的工人,對工廠和生產線有最切身的體驗。二戰結束後,他成為一名勤奮的記者。一九六○年,托佛勒去IBM實地調研,寫了一篇題為《電腦對社會和組織的長期影響》的考察報告,預見到大規模生產向服務和知識工作的微妙轉變,這份報告觸發了IBM向數位化技術的轉型。
進入二十世紀七○年代之後,歐美各國的製造業相繼陷入產能過剩的困境,與之相伴的是中產階層的大規模崛起,勞動力成本逐年增加而能源危機的火苗時時閃現,全球經濟被前所未見的「滯漲」所困擾。
就在各國政治家和經濟學家為紓困焦頭爛額、無計可施的時刻,名不見經傳的科技記者托佛勒猛地推開了一扇新的窗戶。
在《第三波》一書中,托佛勒先是對人類的商業文明史進行了大膽的斷代,他把經歷了幾千年演進的農業革命定義為第一次浪潮,把已經進行了三百年的工業革命定義為第二次浪潮,進而,他順理成章地提出,我們即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橫掃過去一切的第三波時期。
一個新的文明正在我們生活中出現……這個新文明帶來了新的家庭形式,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愛情和生活的方式,帶來了新的經濟和新的政治衝突,尤其是改變了我們的思想意識……很多人被未來嚇壞了。
對於這個可怕而陌生的新經濟形態,托佛勒並不是唯一的發現者,在他之前,已經有一些學者洞見到了資訊化產業所可能造成的革命性效應,大家都試圖用一個新的概念去定義它。美國的戰略學家茲比格涅夫•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提出了「電子技術時代」,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稱之為「後工業社會」,馬歇爾•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創造了「地球村」這個新名詞,還有人提出了太空時代、資訊時代、電子紀元等。
但是,沒有一個人像艾文•托佛勒這樣,從人類文明史的高度對當今的時代進行審視,並做出了高度概括性的描述,他大膽宣布:「工業主義滅亡,新文明崛起。」
在這個意義上,托佛勒重新發現了歷史。

資訊時代,一種新文明形態誕生

《第三波》在出版的十年內,被翻譯成三十多種文字,發行量超過驚人的一千萬冊,是史上賣出最多的未來學著作。這與托佛勒大膽而肆意的文風大有關係。
如果由布里辛斯基或貝爾來創作同題材圖書,肯定是另外一番風格或別有深度,但能否像《第三波》這樣狂銷,恐怕要打一個問號。托佛勒創造了一種「全景演繹」式的創作範式,即跳上太空看地球,同時在細節中發現劇烈的變化。
有一些我們今天非常熟悉的名詞,都是在《第三波》中第一次被托佛勒發明出來的,比如說,大資料、跨國公司、無紙化辦公、產消合一等。在一九八○年,電腦已經誕生了三十多年,也有一些實驗室在構想資訊化網路的可能性,不過,絕大多數人都僅僅站在工業和商業活動的效率提升的高度。托佛勒卻把它看成是「新文明形態的誕生」,在他看來,資訊化將改變人類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資訊流動所產生的難以計量的非結構性資料,將成為新的資產,「資料即財富」。
眾所皆知的是,網路經濟的真正出現是在一九九五年前後,並在其後的二十年裡再造了全球經濟格局。但是在一九八○年托佛勒的作品裡,已經隨處可見他對變化的預見。在他看來,資訊將幾十億人口系統地連接在一起,產生了一個沒有人能夠獨立控制其命運的世界。我們必須重新設計重要的管道,以配合遞增的資訊流量,這一系統必須依賴電子、生物和新的社會科技。第三波帶來了歷史上第一個「超越市場」的文明。
這可以被看成是人類對網際網路的第一次清晰描述。
在資訊化時代,大市場將分裂成繁複多變的小市場,出現更多各種形式、類別、尺寸、顏色的產品,這意味著傳統的標準化大規模生產模式將崩潰。而在流通領域,則需要一種新的、能夠符合多樣化需求的服務模式。在這些敘述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讀到工業四•○和電子商務平臺的飄渺身影。
在二十世紀七○年代,懷孕自測用品在歐美國家被發明和流行起來,從這個微小的細節,托佛勒敏銳地洞見到:「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可以看到產消合一者的地位日趨重要。」
托佛勒還看到了跨國公司的崛起。隨著發達國家的製造成本日漸提高,越來越多的公司試圖建立一個特殊的全球性生產體系。就全球權力體系而言,跨國企業的崛起削弱了國家的角色,此時正是離心壓力即將導致內部分裂之際。

展現在眼前的新世界地圖

我迄今仍記得一九八六年的冬季,在復旦大學寒冷的學生宿舍裡, 第一次讀到《第三波》時的驚悚心情。
托佛勒的這部作品在一九八三年被翻譯引進中國。對於這個剛剛打開國門的國家,他所描述的技術變革實在是非常的陌生和遙遠,但是你仍然能夠嗅出趨勢的硝煙,以及與我們的隱約關係。而對於像我這樣的青年學子,《第三波》把一個新世界的地圖展現在了我們的面前,它是如此地波瀾壯闊而激動人心。
托佛勒用文字把他的讀者一腳踢進了莫測的未來之海:「今天在危險邊緣徘徊的不僅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也不僅是能源、食物、人口、資本、原料和工作,真正危險的是市場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文明自身的遠景。」
我還曾經把托佛勒的一句話抄在日記本的扉頁:「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明天會使我們所有人大吃一驚。」
在後來的幾年裡,我無數次與這段文字相遇,在默默對視中,讓時間開始。

閱讀推薦

艾文•托佛勒的〈未來三部曲〉包括:
・《第三波》/艾文•托佛勒 著
・《未來的衝擊》(Future Shock)/艾文•托佛勒 著
・《大未來》(Powershift)/艾文•托佛勒 著
另外一本對中國產生過重大影響的網路啟蒙書是:
・《數位革命》(Being Digital)/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