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之爭: 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的世紀對決 | 誠品線上

王者之爭: 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的世紀對決

作者 謝哲青
出版社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王者之爭: 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的世紀對決:★最閃亮的藝術說書人謝哲青,首次傾全力導讀兩大天才之爭!★搭配2013開春大展「文藝復興巨匠再現-米開朗基羅特展」,強勢登場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最閃亮的藝術說書人謝哲青,首次傾全力導讀兩大天才之爭! ★搭配2013開春大展「文藝復興巨匠再現-米開朗基羅特展」,強勢登場! ★張小燕專文為序!劉寶傑私心推薦! ‧你知道達文西跟米開朗基羅對決過,但你知道他們曾因「大衛像」結下樑子嗎? ‧文藝復興為什麼起源自佛羅倫斯?這個跟台大校園一樣小的地方,為何能孕育最輝煌的藝術時代? ‧你知道天才米開朗基羅創作為何獨鍾卡拉拉大理石?他甚至還能熟成石頭! 1504年,佛羅倫斯政府要為新落成的市政廳的牆面做裝飾壁畫。應邀作畫的是佛羅倫斯的兩大天才:早以藝術成就炫於世人、剛完成「最後的晚餐」的達文西,以及年輕氣盛、剛完成「大衛像」的米開朗基羅。不過,只有一人能入選。 這下可好了,兩位藝術家之前就很不融洽,暴躁的米開朗基羅曾公開嘲笑過優雅的達文西:「鑄造功力一塌糊塗。」達文西則嘲諷過熱愛雕塑的米開朗基羅:「每天在塵粉裡創作,簡直像麵包師父。」 兩人為奪此標案,決定以佛羅倫斯建國的戰史作為題材,選定在1505年1月一起公布草圖。沒想到心機深沉的達文西硬是比米開朗基羅早一天公開草圖,使整個佛羅倫斯為之瘋狂!沒上過戰場的米開朗基羅慌了,他該怎麼對抗前輩精采的戰爭大作? 文藝復興時期的王者之爭,透過謝哲青的剖析,講得有骨有肉有脈絡,赤裸裸的展現了藝術家的憤怒、激昂與人性的掙扎,也讓名品和藝術家真正的連結起來。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謝哲青再難的內容,也能說得簡單好聽 謝哲青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考古學和藝術史雙碩士,精通中、日、英、義、拉丁五種語言,有二十年豐富的帶團經驗,旅行過八十六個國家,曾經徒步穿越中亞絲路,也攀登過聖母峰南坳營地、印尼查亞峰與東非吉力馬札羅山其豐富的學經歷,讓他在節目中總是張口便能侃侃而談,所言內容每每吸引住無數閱聽者。近五年來迅速竄紅於電臺及電視,現在兼具主持人、旅行作家、文史學者、知名導遊等身分。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如果你喜歡哲青談旅遊、談古文明,那更應該看看哲青如何談繪畫! 文‧劉寶傑 推薦序‧這個奇妙的年輕人,有著孤老的靈魂...... 文‧張小燕 自序‧為什麼我要寫米開朗基羅? Ch1‧為什麼是佛羅倫斯?小城卻是大文藝復興時期的縮影 Ch2‧少年米開朗基羅的成長與褪變 Ch3‧文藝復興的前情提要:佛羅倫斯、麥迪奇家族與天堂之門 Ch4‧王者之爭前的寧靜:達文西治水記 Ch5‧大衛像:米開朗基羅與達文西的第一個心結 Ch6‧濕壁畫:連達文西也難以駕馭的奇技 Ch7‧巔峰對決:透視兩大天才的神性與人性 後記‧未完成:王者之爭後的經典

商品規格

書名 / 王者之爭: 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的世紀對決
作者 / 謝哲青
簡介 / 王者之爭: 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的世紀對決:★最閃亮的藝術說書人謝哲青,首次傾全力導讀兩大天才之爭!★搭配2013開春大展「文藝復興巨匠再現-米開朗基羅特展」,強勢登場
出版社 /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1334356
ISBN10 / 9861334351
EAN / 9789861334356
誠品26碼 / 2680742925007
頁數 / 120
注音版 /
裝訂 / H: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王者之爭,天才之戰

在《大衛》的遮羞布事件之後,脾氣乖戾的米開朗基羅,對達文西這位藝術界前輩的不滿,可說是溢於言表、路人皆知。這位年輕雕刻家在某次公開場合表示,達文西在米蘭的《青銅巨馬》根本就是不切實際的計劃,達文西本人也沒有能力完成這樣的巨型雕塑。

《青銅巨馬》在籌備期間,就已經是國際馳名的大案了,就好像二十一世紀杜拜興建全世界最高,八百二十八公尺的哈里發塔一樣地驚人。 只可惜達文西花了十六年的心血,最後為青銅澆灌所製作的陶土鑄模,在一四九八年被入侵米蘭的法國軍隊,當做弓靶整組打壞了。但是達文西所留下的文字與素描,都顯示這是一件可能完成的驚世巨作。

一五○四年以後,佛羅倫斯街頭對這兩位天才藝術家,水火不容的傳言可說是甚囂塵上。現在,米開朗基羅與達文西即將同場競技,不只是好事的佛羅倫斯人,連托斯卡尼以外的城邦國家,也抱著看好戲的心情關心接下來的發展。

早在一年前,也就是一五○三年的秋天,在馬基維利的引薦之下,達文西早已和索德里尼簽署了一項密約,就是在維奇奧宮大議會的牆面上繪製一幅長十六.二公尺,高六.六公尺的濕壁畫,而在當時,米開朗基羅成為佛羅倫斯共和政府「愛國計劃」的不二人選。

擅於操作輿論民意的索德里尼,決定在達文西的對面,也就是正義掌旗官與元老們的背後,讓米開朗基羅製作同一主題的濕壁畫。這是一場藝術的戰爭,也是文藝復興時代哲學理論的戰爭。

在主題的選擇上,達文西挑選的,是發生在一四四○年六月二十九日的《安吉里之役》。當時,進犯共和國的米蘭大軍,正要越過托斯卡尼邊境的台伯河河谷,攻擊方的指揮官,是冷酷且足智多謀,不敗的尼可羅.畢其諾,而防守方是以佛羅倫斯、羅馬教皇國與威尼斯共和國的義大利同盟軍。聽到不敗的畢其諾率領壓倒性兵力來犯的消息,佛羅倫斯惶然失措。遠道而來的尼可羅.畢其諾,以過去的經驗判斷,臨時拼湊的同盟軍應該士氣低落,原本可以進行奔襲閃電作戰的米蘭軍,決定讓疲憊的兵馬好好休息一晚,隔天下午再進行「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威壓作戰,這個失誤,讓佛羅倫斯以逸待勞,好整以暇地擬定戰略,也讓馳援的威尼斯騎兵順利加入戰局。

隔天,也就是四月二十九日上午,兩軍於台伯河畔的小村安吉里遭遇,由於佛羅倫斯取得先機,控制了台伯河上唯一的一座橋,米蘭軍陷在河畔小小的絕地之中,這場戰役從白天打到黑夜,攻擊方被佛羅倫斯聯軍用計分割成不同的小區塊,讓優勢兵力在小地方完全使不上力。最後米蘭軍的前線崩潰,不敗的尼可羅.畢其諾落荒而逃,義大利同盟大獲全勝。雖然《安吉里之役》這只是系列戰爭中的其中一場,卻足以保衛剛綻放出自由花朵的佛羅倫斯。

有趣的是,我在現存達文西的筆記本內,發現他在繪製草圖時的其他文字記錄,包括了個人財務支出「我買了二件很好看的阿拉伯長袍禮服」、亞諾河改道示意圖、星期三下午天空流動的雲、大砲發射火藥的配方、奧維德《變形記》裡的神話典故、防禦碉堡的施工計劃……許多人總以為達文西的筆記,只是一頁又一頁漂亮的素描本,但達文西的筆記是文藝復興時代菁英生活的橫切面,從中我們可以看見許多不為人知的趣事。

《安吉里之役》的視覺焦點,是構圖中央兩方騎士與戰馬激突混亂的廝殺場面,達文西想要呈現的,是戰爭的激情與殘酷。在米蘭,達文西用了近十六年的時間研究馬的神情姿態,藝術理念來不及在青銅巨馬塑像實現,卻在此表露無遺。騎士的表情猙獰、相互叫囂,手上高舉著彎刀,隨時準備砍下敵人的首級。戰馬的肌肉厚實有力,騰躍的馬蹄落下時,像是能把世界踩個粉碎。草圖下方,有許多被鐵騎踐踏的士兵,在泥濘中掙扎求生,瀰漫著面對死亡的驚恐。上半部的瘋狂野蠻與下半部的恐懼無助,形成極端的對比。敵我雙方來回衝激,撞擊成了一團血與沙的殺戮曼荼羅,所有的一切,界限不再清晰明朗,推擠得像是引爆氫彈的核融合,隨時要釋放出毁天滅地的巨大能量。

同時,達文西將最擅長的暈染法也運用在《安吉里之役》,多層次的塗抹,營造出漫天沙塵與無止境的血腥,也畫出了最極致的凶戾憤怒。雖然達文西吃素,厭惡戰爭,卻對混亂與暴力有某種深度的迷戀,況且別忘了,他在米蘭的斯佛札家族與切薩雷.博吉亞麾下服務時,是上過戰場,見識過人類最無情冷血的戰爭愚行,當達文西繪製《安吉里之役》時,他把多年來在餓殍盈野的戰場真實見聞,轉化為佛羅倫斯的歴史光榮。

達文西《安吉里之役》草圖率先出現,在佛羅倫斯引起天大的騷亂,它真的嚇到了所有的人,其中也包括了米開朗基羅。米開朗基羅一生没上過戰場,對於殺陣的揣摩,比起見識過戰爭的達文西,總有點隔靴搔癢的味道。

米開朗基羅在幾張素描稿中,試著捕捉士兵們在戰場上,面對死亡的怯懦與從容,只不過肢體顯得平板僵硬,好像没上過藝術解剖的學生一樣生澀,不過天才到底是天才,米開朗基羅很快的,再一次超越了自己,擺脫達文西的影響,他也用自己的方式,以「激情」來對抗「激情」,只是觀點面向不同。

米開朗基羅的選擇,是另一場光榮的戰役,一三六四年七月二十八日的《卡西納之役》。根據喬凡尼.維拉尼的記載,長期受到佛羅倫斯脅迫的比薩決定反擊,僱用傭兵大師約翰.霍克伍德擔任司令官,沿著亞諾河上行,一路燒殺擄掠。共和國聞訊,由馬拉泰斯塔統領共和國進行抵抗。佛羅倫斯決定避開霍克伍德的鋒銳,趁比薩城內空虛,大膽奔襲直取比薩市區。不過於霍克伍德也不是省油的燈,早已安插間諜在佛羅倫斯的軍隊之中。七月二十八日這天,天氣異常的燠熱,佛羅倫斯士兵難耐烈日的炙燒,脫去沉重的盔甲,紛紛跳進神聖的亞諾河中。霍克伍德接獲情報後喜出望外,帶著一支快速部隊,去偷襲卸甲休息的佛羅倫斯部隊。

結果,上帝也開了霍克伍德一個大玩笑,在酷暑烈日的折磨之下,原本應該進軍神速的突襲隊,竟也變得遲鈍蹣跚。佛羅倫斯的斥候兵,大老遠就看到霍克伍德騎兵奔馳的煙塵,共和國士兵聽到戰場緊急呼喚的號角響起,迅速著裝迎擊比薩軍隊,戰事在電光石火之際就已結束,痛失先機的霍克伍德僅以身免,脫離戰場,崩潰的比薩軍則繼續遭到佛羅倫斯大軍的殺戮,當戰役告一段落時,比薩方面約有一千名士兵陣亡,二千名遭到俘虜。比薩在這一次軍事行動中元氣大傷,也為自己敲響了亡國的喪鐘。

米開朗基羅在作品的呈現上,再一次運用非傳統的敘事手法。即然無法完美捕捉戰場上生死一線的激昂,米開朗基羅決定描寫大戰前夕的緊繃氛圍與戲劇張力。他把場景設定在亞諾河畔,佛羅倫斯的士兵們在河裡悠閒地享受片刻的休憩與幸福,突然敵軍來襲,被驚嚇的士兵紛紛衝上岸,迅速著裝,準備迎擊逆襲的敵軍。而且,米開朗基羅也選擇了他最擅長的主題「祼體男子」來表現,透過不同祼體男子扭曲、誇張的肢體,突顯出戰事逼近的危急,甚至是戰爭的荒謬。

《卡西那之役》設計稿的出現,再度讓佛羅倫斯陷入藝術的歇斯底里。根據瓦薩里的傳記,一五○四年的秋天,米開朗基羅的設計稿被共和國議會高高掛在染工醫院的大食堂之中,每天,絡繹不絕的人群湧進維奇奧宮朝聖,只為了一睹《卡西那之役》的丰采……



米開朗基羅,和他手上如有生命一般的卡拉拉大理石



三年前,當米開朗基羅決定接下《大衛》這件案子時,市井之間的流言蜚語早就傳開了。早在米開朗基羅出生前六十三年,佛羅倫斯政府與多那太羅之間就簽定了合約,要為新建的聖母百花大教堂製做新尺寸的大衛,比多那太羅在四年前完成的青銅像《大衛》更巨大,也更驚世駭俗。多那太羅收了訂金,定好了大理石,也畫了草圖,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這個案子就無疾而終,也許是多那太羅工作滿檔,案子應接不暇。

一直要到一四六四年,也就是多那太羅簽定合約後五十二年,由多那太羅的學生奧古斯提諾重新接下這件案子。其實,無論是多那太羅,或者是奧古斯提諾,都去鄉多年,在外地流浪了許多年,前一年回到佛羅倫斯。請一位七十八歲的老人爬鷹架也實在是太勉強了,根據原始合約規定,多那太羅要用四塊大理石分別雕刻,然後再加以組合,但最後卻變成我們看到的模樣,由一塊卡拉拉的大理巨石雕塑完成。文獻卻沒有紀錄為什麼。

為什麼要提卡拉拉大理石?我總覺愛琴海所出產的大理石,雖然在視覺上,馬上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隨即就讓人覺得死氣沉沉,僵硬無比。義大利托斯卡尼北部所出產的卡拉拉大理石,在強度、韌度與潔淨度能夠擊敗諸多產地,靠的是其溫暖潤澤的光采,即使是小小的斑駁瑕疵都有加分的效果,雕刻家透過精巧的手藝,讓卡拉拉大理石綻放出動人的氣息。

奧古斯提諾接下《大衛》的雕刻工作,第一要務就是重新找尋大理石。只可惜奧古斯提諾不是米開朗基羅,對石頭並不具慧眼,他選擇了卡拉拉大理石盆地中心的古羅馬採石場,選了一塊「九個手臂長,但有點薄」的巨石,而且還不太乾淨。以米開朗基羅的標準,這塊原石「像鬼一樣,没有血色,只能拿去做墓碑」。

總之,這塊卡拉拉的巨石花了半年的時間才從採石場運到佛羅倫斯,途中使用了平底船與牛車、在風雪泥濘之苟延殘喘地死命拖行,搬運的過程還不小心摔了下來,這導致後來《大衛》腿部如髮絲般的裂隙,這讓後來接案的藝術家大為苦惱,也没有人願意接下這個爛攤子。

一四六六年十二月上旬,這塊巨石終於運到了佛羅倫斯,可是才過幾天,也就是十二月十三日,多那太羅以八十歲的高齡與世長辭,這使得《大衛》的雕刻案又被迫腰斬,這點再次證明奧古斯提諾没有能力完成這件作品。又過了三十五年,才由米開朗基羅,在親友的慫恿(或者是鼓勵)之下,簽了《大衛》的雕刻合約,米開朗基羅還在約中特別指出「切割得很糟,好像外行人做的一樣,任何一位雕刻家都辦法勝任。」

那麼,米開朗基羅又是如何完成的呢?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