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台灣: 第79期 台灣生態學會季刊 | 誠品線上

生態台灣: 第79期 台灣生態學會季刊

作者 陳玉峯/ 楊國禎/ 潘富哲/ 董藹光/ 謝長富/ 高俊宏/ 黃瀚嶢/ 小令/ 姚若潔/ 張庭怡/ Nakao Eki Pacidal/ 黃煥彰/ 吳宜珊/ 鄭婉阡/ 吳憶萍/ 張心怡/ 陳清圳/ 等
出版社 愛智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生態台灣: 第79期 台灣生態學會季刊:,《生態台灣》本雜誌集合多位台灣國內對生態、環境長久深入研究的專家或工作者,針對台灣不同的環境或生態議題,提供多元觀點,或進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生態台灣》本雜誌集合多位台灣國內對生態、環境長久深入研究的專家或工作者,針對台灣不同的環境或生態議題,提供多元觀點,或進行針貶、提出反思,是一本涵蓋多元面向的季刊雜誌,也是想了解台灣現今環境與生態議題最佳入門書。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第79期作者群】陳玉峯 楊國禎 潘富哲 董藹光 謝長富 高俊宏 黃瀚嶢 小令 姚若潔 張庭怡 Nakao Eki Pacidal 黃煥彰 吳宜珊 鄭婉阡 吳憶萍 張心怡 陳清圳 古碧玲 吳克威 蔡郁柔 簡義明 等著【各篇作者簡介】陳玉峯 臺灣自然保育、文化改造的代表性人物。畢業於臺灣大學植物系,臺灣大學碩士,東海大學理學博士。先後任教臺大、逢甲、東海、靜宜大學,曾任靜宜大學副校長、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任,於2020年1月底退休,2021年重任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同時為「山林書院」負責人、台灣生態研究中心負責人。謝長富 臺灣大學退休及兼任教授、「Taiwania」英文國際期刊主編、臺灣生物多樣性保育學會理事長、臺灣生態學會理事。曾任臺灣大學植物學系教授、生態學與演化學研究所所長、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等。專業領域:植物分類學、植物生態學。高俊宏 1973年生於新北市,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所博士,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創作形式以計畫型藝術、錄像、非虛構書寫為主,主要關注議題:身體、社會、歷史。黃瀚嶢 臺大森林所碩士。1988年生,成長於都市,但自小喜愛自然觀察。現從事生態圖文創作與環境教育,著有兒童生態繪本《圍籬上的小黑點》,環境教案集《野地之眼》以及生態解說手冊《霧林蛾書》。長期擔任永和社區大學生態課程講師,小說作品〈搖樹〉曾獲時報文學獎。小令 景美人,1991年生。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畢,專職侍茶數年。著有詩集《日子持續裸體》、《今天也沒有了》、《在飛的有蒼蠅跟神明》、《監視器的背後是彌勒佛》。姚若潔 生長於臺北,從小喜歡抓蟲釣魚與文學藝術。臺灣大學昆蟲學碩士,英國薩塞克斯大學認知科學的哲學研究所學程研讀,布萊頓大學視覺傳達博士候選人。現專事翻譯與寫作。翻譯作品以大眾科學類為主,中短篇譯作常見於《科學人》雜誌及《國家地理特刊》,2020年以《為什麼要睡覺?》獲吳大猷科普獎翻譯類佳作。著有長篇小說《發光白鳥的洞穴》。張庭怡 1997年生,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雙主修生命科學畢業,目前任職於野生動物救傷NGO,曾獲國藝會創作補助、建蓁環境文學獎。住在水獺家附近的觀鳥初心者、胖到跌島島民代表,被海燕噴過鹽巴,芭樂乾好吃。Nakao Eki Pacidal 漢名那瓜,太巴塱部落阿美族人。臺大法學士,哈佛大學科學史碩士,荷蘭萊登大學歷史學博士研究。專職翻譯、寫作、原住民族運動。自2005 年起至今多部翻譯作品在臺灣出版,從大專教科書、學術專論,到科普、文學、臺灣史等,橫跨人文與自然科學領域。著有原住民小說《絕島之咒》。黃煥彰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通識領域副教授,台南社區大學環境行動小組召集人,透過實際深度的田野調查與環境運動,期待環保問題能得到有效的解決已長達27年。曾獲2021年台灣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2018年全國社會教育貢獻獎,2016年全國SUPEPR教師大專組首獎的得主。鄭婉阡 1979年出生,屏東大學休閒事業經營碩士。莫拉克風災後因緣際會進入NGO工作,從事環境教育及地方風土體驗推廣逾10年,懷抱對環境友善、愛護更深的心念,正試圖在地層下陷的養殖區中育養一塊有機天地。吳憶萍 筆名多多易,樹德科大視傳所碩士,現任公共電視peopo新聞公民記者,在六龜的十幾年從事偏鄉學生自然藝術教學、繪製森林繪本,2019年開始從事友善農業、建立多多鳥野是森林系品牌。曾出版《誰得到好處》、《救救樹木先生》、《六龜.山的故事》等書。張心怡 中興大學森林系學士、森林研究所碩士,高師大親職教育研究所碩士。著作《六龜.山的故事》等。陳清圳 雲林縣立樟湖生態國中小校長。曾教育部教學卓越獎、師鐸獎、經理人雜誌百大MVP、全國傑出生物教師等獎項,透過課程經營、走入社區、山林教學等方式,帶動戶外教育熱潮。古碧玲 字耕農,雜學雜讀,現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理事長,投身於珍食、土地、永續循環等倡議。著有《不知道的都叫樹》、《請問里山怎麼走?:走讀從森林到海岸的四季生活》等書。吳克威、蔡郁柔 文學 藝術創作者。2018年起於臺南官田啟動田野調查計畫:「人田──故事遶境計畫」2019年成立「微物官點工作室」。作品關注生命與地方紋理之間的遭逢,透過長期的地方行動以文字、攝影與裝置等媒材進行創作。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封面專題:臺灣東南區植群 生態價值與植物多樣性】 達仁櫟林生態要義與保育價值 文│陳玉峯、楊國禎、潘富哲、董藹光 典雅的樂音──初論「近危」物種大葉栲 文│陳玉峯 【島嶼故事】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館世界爺樹木橫斷面圓盤來臺始末(下) 文│謝長富 內山地帶新竹淺山地區的殖民地景(二):加拉排山林記憶-後篇 文│高俊宏 【生態教室】 林鐵行腳系列˙站之旅(二) 文│陳玉峰 我們是如何來到海灘的 文│黃瀚嶢 略述我所認識的黃瀚嶢與《沒口之河》一書 文│小令 光和陰 文│姚若潔 霧中生衍:記金門野生動物繁殖季 文│張庭怡 【環境與生界議題:紀實與反思】 氣候抗爭的方向:從潑番茄湯行動藝術說起 文│Nakao Eki Pacidal 全世界有那個國家的地質公園與掩埋場相鄰? 文│黃煥彰 【百工百業人物誌】 讓世界聚焦臺灣──舒夢蘭的影像藝想世界 採訪│吳宜珊 【地方知識】 氣候變遷下村的餐桌 文│鄭婉阡 隘勇警備線──隠身臺灣山林之中的歷史印記 文│吳憶萍、張心怡 【自然小徑:環境教育與生活美學】 縱情山林 文│陳清圳 建蓁環境文學獎,8位獲獎人年輕清新 文│古碧玲 想像的萌生與實踐──土地想像測量論壇側記 文│吳克威、蔡郁柔

商品規格

書名 / 生態台灣: 第79期 台灣生態學會季刊
作者 / 陳玉峯 楊國禎 潘富哲 董藹光 謝長富 高俊宏 黃瀚嶢 小令 姚若潔 張庭怡 Nakao Eki Pacidal 黃煥彰 吳宜珊 鄭婉阡 吳憶萍 張心怡 陳清圳 等
簡介 / 生態台灣: 第79期 台灣生態學會季刊:,《生態台灣》本雜誌集合多位台灣國內對生態、環境長久深入研究的專家或工作者,針對台灣不同的環境或生態議題,提供多元觀點,或進
出版社 / 愛智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ISBN10 /
EAN / 977199149000279
誠品26碼 / 2682366188004
頁數 / 104
開數 / 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28.5X0.8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480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生態台灣 特色》
1)為季刊型式,每年1、4、7、10月出刊。
2)全新改版:全彩印刷,更能夠感受到臺灣生態之美。
3)加大開本:由原16開加大為菊8開,視覺大翻轉。
4)裝訂升級:穿線膠裝(堅固、好翻閱)。

試閱文字

內文 : 【本期內容簡介】

臺灣東南區山區的櫟族物種多樣性,高居全臺第一,其中包含許多世界稀有和臺灣特有種,眾多珍貴裸子植物也並存在此。這片亞熱帶原始林是250萬年臺灣自然史天演的總成果。本期特別以「臺灣東南區植群 生態價值與植物多樣性」做為封面專題,有宏觀視野的報導,也有微觀的深切省思:包括摘錄學會調查團隊部分內容及重要發現,呼應三月舉辦的「臺灣東南區植群生態價值與植物多樣性BGCI / GCCO/IOS國際會勘暨研討會」,期盼公部門負起應有的保育作為,並引發更多人共同投入關注、珍惜此一極奇珍異的植群基因庫;省思大葉栲族群長程的遷移發展,如何形成此一區域獨特的「關鍵物種」,同時觀察其可對應的生態指標和意義。

林鐵不單是一條鐵道,而是250萬年地球天文、地文、生文、人文,在臺灣時空的生靈廊道,其間生機旺盛、變化萬千!〈林鐵行腳‧站之旅〉系列報導,本期繼續上行,將帶讀者一窺獨立山站至水社寮站這段林鐵風光。

隘勇線(警備線)的行山踏查,本期亦收錄兩篇,除了作者高俊宏帶領讀者繼續深入內山地帶新竹淺山地區加拉排山林探勘,還原當代時空場景;另有常駐六龜在吳憶萍、張心怡,在一次次的耆老訪談與田調中,挖掘出隱身山林的歷史印記。

《生態台灣》季刊,來自民間也始終保有理想性與反思性的環境生態刊物,宛如為台灣山林一般,用多元多樣的根系保有島嶼的無窮生機。根植此理念,本期多篇精彩好文,期待與您分享。


【編輯室報告】
櫟林的提問與召喚
文│陳玉峯、簡義明

臺灣是地球的臺灣,臺灣是250萬年時空生界的臺灣,臺灣是世人及世代的臺灣,然而,人類歷史的運會、政經社會的變遷,左右了政策發展、土地利用、自然生態系的開發、物種的式微或滅絕,遠在20世紀中葉以降,伴隨工業革命以來最劇烈的全球資源開發、文明進展,老早已重創地球生態系,如今簡化為暖化等等環境議題,但是地球生界能否永續,事關全部人類的思想、價值系統暨行為,事實上我們已經太晚覺醒了!

經由台灣生態學會承辦林務局臺東林管處委託調查東南區植群之後,發現東南小小區域是臺灣殼斗科森林的核心區,地理環境、最後一次大冰期及多次小冰期的來回振盪,天演出臺灣櫟林的天堂,也是全球天演重要的環節,加上珍稀裸子植物如臺灣油杉、臺灣穗花杉、羅漢松屬等孑遺,以及諸多在地特產化的物種,共構臺灣現今低海拔山區絕無僅有、無可替代的自然遺產,更在東南區獨特的低山雲霧林環境中,演化出諸多櫟族龐大的板根形相,足以做為全球保育、研究、生態旅遊、永世發展的自然遺產,同時,正是在地原住民祖靈、原文化的發源地,凡此天文、地文、生文暨人文一體成形的櫟林生態系的存亡,關係臺灣及地球生界的未來。

2022年我們將調查研究部分成果,在IOS(International Oak Society)發表後,引起國際殼斗科學界及愛好者的重視,促成國家林業、林學主管單位之一的林務局暨林管處與台灣生態學會合作,於2023年3月底舉辦「臺灣東南區植群生態價值與植物多樣性BGCI / GCCO/IOS國際會勘暨研討會」,期能經由國際認證,藉助各面向專業討論,針對珍異東南區世界自然遺產級生態系,以及原住民主體文化暨世代永世利益,提出更好的發展建議。

本期之專題「臺灣東南區植群生態價值與植物多樣性」刊出的兩篇文章,即是學會調研的階段性成果之精要呈現與重要發現,期待國人共同關心此一極其珍異的植群基因庫。除此之外,在79期的內容中,我們持續看到作者們展現無處不生態之萬千顯影,所有的書寫,都帶我們走向人跟環境相互交織與融攝的風景心境,每篇文章的起手式與觀看之道雖然不盡相同,但落款時的頻率應該都是共振共鳴,殊途而同歸。在山與海、城與鄉、家園與他方之間,《生態台灣》乘載也連結了所有朝向共善的努力,我們希望在這個價值混亂、信念破碎、思維扁平的現世中,這本刊物的存在,即是說明了這個世界依舊保有思辨、想像與行動的能力。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