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 3: 你好, 我好, 做公益與世界共好 | 誠品線上

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 3: 你好, 我好, 做公益與世界共好

作者 李偉文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 3: 你好, 我好, 做公益與世界共好:,做公益不單幫助了他人,同時實現了自己幫助別人能有效減少壓力、降低負面情緒關懷他人能獲得心靈平靜、增強身體抵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做公益不單幫助了他人,同時實現了自己 幫助別人能有效減少壓力、降低負面情緒 關懷他人能獲得心靈平靜、增強身體抵抗力 無私奉獻的愛,為你我健康形成絕佳的保護! 公益實踐融入日常,與大眾社會共好 每個人總有面對職場辛勤耕耘已逐漸塵埃落定的一天,獲得了渴望已久的時間自由,但無事一身輕的空虛,卻可能影響我們的健康與活力。不論是已退休或仍在工作者,在日常行程中排出些許空檔參與公益團體或社會活動擔任志工,善加發揮工作累積的經驗與能力,不只是對社會的正向回饋,對自己的身心靈更能帶來莫大的好處。 再者,志願服務會接觸到不同的人群,有助於拓展日常生活,人際互動對大腦的刺激有明顯效果,可說是活化大腦的神奇肥料。 李偉文醫師於一九九五年創立荒野保護協會,長期為臺灣生態保育與環境保護教育貢獻一己心力,希望號召更多退休人士和在職人士一起加入做公益的行列,關心這個世界、在乎所處社會,將豐富的人生經驗善用於公益活動,有助他人、有利社會、有益自身,可說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李偉文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座右銘是「一生玩不夠」,生命中最期盼獲得的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的追求透過閱讀,慈悲則靠號召朋友從事公益服務人群來實踐,因此生活的重心是「閱讀、朋友、大自然」。 喜歡朋友與大自然,三十年多前曾擔任童軍團長,並在二十年多前與朋友們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初期辦公室還設在自己的牙醫診所內。喜歡閱讀,所以將診所變成了可供社區民眾借書的圖書館,並且曾經擔任金鼎獎評審、全國好書及公務員專書閱讀甄選審委等。 相信影像對民眾的影響力,因此曾經擔任公共電視、華視電視公司的董事,並且陪著孩子從電影中進行生命教育的學習。 著作有《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2:50+的自在活,健康老》、《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活得興高采烈》、《迷路原為看花開》、《您撥的電話未開機》、《給自己最好的禮物》、《只讀好冊》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序 忽然想起地老天荒這回事 PART 1 護地球是永續志業 輕輕的走在地球上 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綠生活 有機生活就是樂活生活 真正樂活的芬蘭人 少即是多,簡單就是豐富 永續將是未來數十年的消費主流 幸福而永續的生活 地球不是正在暖化嗎?怎麼這麼冷? 永續發展與零碳時代 荒野行腳 趨勢大師佛里曼對世界的觀察建議 PART 2 慢行生活珍愛自然 吃全食物,健康又環保 讓循環再利用成為生活習慣 滿足這樣就好的低量商機 在家裡度假辦聚會 把故事穿在身上、提在手上 隨手攜帶手帕,環保又衛生 用正念與慢活紓解壓力 緊湊但不忙碌的生活 用空白填滿行事曆 跟著節氣過生活 自在的悠遊於人群中 不曾擁有,但也不會錯過 走入自然荒野享受樂活 什麼是我們最重要的東西? PART 3 幸福來自公益實踐 給我親愛的朋友 種下一棵棵希望之樹──李元瑞 淡水河及諸羅樹蛙復育大夢──賴榮孝 希望之屋與太陽房子──胡湘玲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萬冠麗 自然史博物館大夢──許威傑 到日本當志工──陳一銘 回應極地召喚的行者──陳維滄 公益民宿與時間銀行──施豪峰 舊東西讓人放鬆心情──陳秋民 拖鞋教授的海洋之夢──蘇達貞 為何你要一邊折腰一邊靠腰? 企業經營者的轉念,從職業、事業到志業 PART 4 大地萬物共存共榮 為什麼環保團體反對經濟全球化? 從動物園到現代方舟 海洋中的流星雨 守護都市裡的自然棲地 蜜蜂為什麼不見了? 聽不到蟲鳴鳥叫的田野 提著燈籠飛翔的小精靈 讓路給紫斑蝶 蟲蟲是我們的敵人還是朋友 晚上太亮就看不見天上的星星 從二十三步到二十三公里 不趕時尚做自己

商品規格

書名 / 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 3: 你好, 我好, 做公益與世界共好
作者 / 李偉文
簡介 / 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 3: 你好, 我好, 做公益與世界共好:,做公益不單幫助了他人,同時實現了自己幫助別人能有效減少壓力、降低負面情緒關懷他人能獲得心靈平靜、增強身體抵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535190
ISBN10 / 6263535199
EAN / 9786263535190
誠品26碼 / 2682340122000
頁數 / 25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幸福而永續的生活
這一、二年全世界最夯的議題,除了新冠疫情之外,大概就是永續發展目標與淨零排放了。
雖然環保團體已聲嘶力竭地喊了十多年,但直到跨國的大品牌、大企業訂定期限,要求所有製造商與上下游所有配合廠商都必須達到零排碳之後,全世界才真正動起來,各國政府與所有機構也開始認真地看待二○一五年聯合國訂的十七項永續發展指標。
談到「永續發展」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專有名詞,我個人比較喜歡中國大陸翻譯的「可持續性發展」,雖然「永續」這兩個字比較簡潔且典雅,可是談到永續時,大部分人腦袋中想的還是「成長」,而不是「發展」,成長是數量的增加,發展是質的改善(結構的改變)。而「永續」在眾人的想像中,似乎也是不斷往上昂揚的曲線,而不是較為謙虛的『可以持續的』,那種對後代子孫的責任感。
「永續發展」的定義是,「滿足當代需求,同時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求的發展」,因此,永續發展必須顧及許多條件,甚至還必須節制目前的成長。永續發展不是追求無止境的成長,因為沒有總量管制的成長,就會像癌細胞一樣,當數量沒有節制的增加,只會殺死宿主。發展的思索應該是尋求我們在宇宙中安身立命的位置,發展的面向很多,物質與財富的追求或許只是眾多選擇項目之一。
如果全球的經濟是在一個無邊無際、無限大的世界,或許靠著不斷成長,的確可以解決問題,但是真實世界並不是如此,我們的一切消費都靠著有限的生物?來支撐,如果經濟不斷地擴張與消耗,侵蝕了周遭的生態系,這種以自然資本換來的短暫成長,絕對是划不來的成長,很快就必須面對後遺症與品質下降的苦果(亦即宗教說的現世報)。
永續發展的真正意涵,看的並不是當下的數字表現,而是未來的潛力,而且這是一個不斷努力的過程,不斷強化體質,不斷減少錯誤決策的發生,將力量用在對的方向上。
要建立並維持永續經濟發展,政治人物、經濟學家,以及所有人民都必須調整心態,追求結構的改變、質的改善,而不是數量的增加。
喜馬拉雅山區的小小國家不丹,就以「國民幸福指數」來取代「國內生產毛額」當作國家施政的目標。的確有愈來愈多人體會到,我們的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遠比物質消費來得重要,偏偏很多政府首長總是以為蓋愈多硬體建設就是進步,有時恰恰好相反。
追求永續發展,最困難的是讓政府與企業頭大的「淨零碳排」,要達成這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節能減碳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我們個人可以做什麼呢?
在吃的方面,盡量不要喝冰涼的罐裝飲料,這樣的飲料從製造、運輸、保存、降溫,到最後的廢棄物處理,都會產生非常多二氧化碳,讓地球更熱。我們最好準備隨身攜帶的水壺,盡量吃在地生產的食物,不要吃遠方運來的食物,而且吃多少準備多少,不要剩下或浪費丟棄食物。
在穿的方面,盡量珍惜物品,不會常穿的衣物就不要買,而且舊衣服除了丟掉之外,還可以有其他利用的方法,也許你不需要的東西,對別人可能是很好用的寶貝。
在行的方面,多多走路或騎單車,不但可以減少排放二氧化碳,對身體健康也有幫助。若要去較遠的地方,盡量選擇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在住的方面,養成隨手關燈的習慣,少吹冷氣,多爬樓梯少搭電梯。冷氣與冰箱通常是家庭用電量較大的電器,若能重新檢視我們的生活習慣與居住布置,可以發揮創意找到能幫助降溫的方法,一樣能舒適度過節省能源的夏天。
首先,做好隔熱與通風,善加利用竹簾子來遮陽,竹簾子遮陽效果比一般棉布窗簾好,而且美觀具有裝飾特色。再檢查房子與窗戶的氣密性,若有經費將外牆與屋頂地板加上隔熱材料,阻絕來自外面的冷熱那是最好的。
如果有餘力將房子做大改變,通風的設計是非常關鍵的,現代綠建築的設計就是善加運用熱空氣與冷空氣密度不同來產生自然的對流風,同時可以將室內的溼氣與髒空氣一併帶走。
第二,聰明使用冷氣可以省下很多電力,包括配合電扇的使用,若能加上水噴霧的系統,利用水蒸發帶走室內的熱量效果更好。若沒有這些設備,在家裡和陽臺多種一些植物,也能有效降低溫度。有人統計過,一棵大樹所蒸散的熱量,等於十多臺家用冷氣機的效能呢!
最後,若我們能重新安排家裡房間的使用,考量西晒或通風狀況,將全家人最常使用的房間安排在家裡最舒適節能的位置,也是一個好方法。
家庭用電量第三名的用品是二十四小時插電保持恆溫的電熱水瓶,它也是家裡熱氣的主要來源之一。我家很早就不用這種電熱水瓶了,我們下班、下課回家後,每天用瓦斯爐煮一壺熱開水,倒入二個真空保溫瓶,足夠供應全家人一整晚到第二天上班、上學前所有飲用熱水的需求。
最好整理一下家裡的冰箱,清除堆積太久用不到的雜物,冰箱背面離牆壁至少十公分,側面也要有三十公分的空隙,可以提高冰箱的熱效能與運轉效率。
其他家裡的電器用品若是用遙控器開關的,或者有時間顯示、電源指示燈顯示的電器,像錄放影機、除溼機、音響、電視、電腦、收音機等,即便不開機,都是處在待機狀況悄悄地消耗電力,有的機種甚至是使用中百分之十到三十的耗電量。因此,不用的時候最好將插頭拔除,若是插座隱藏在櫃子等家具後面的牆壁上,很不容易拔的話,可以買好一點的延長線,上面有多個插座可以個別切掉電源,這是很方便又很安全的方法,也是我們應該要養成的用電習慣。
要過真正節能減碳的生活,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家裡的電源全都關上,然後出門享受美好的大自然。即便是住在都市裡,但是臺灣是個多山、多溪流的地方,通常離住家二、三十分鐘路程範圍內,都可以找到一片山坡、一條溪流或是林間步道可供我們散步與徜徉,很多人都忘了在屋頂之外,我們還有美麗的星空與變幻萬千的浮雲與夕陽。
當我們減低對物質聲光的依賴,也許更有機會欣賞大自然的美好與令人驚異的神奇,這也是我們常講的,少即是多,簡單就是豐富,當我們降低物欲需求時,精神的體會反而愈形豐富呢!

吃全食物健康又環保
食物浪費是近年國際上很夯的議題,除了產地和賣場就被丟掉的食物外,臺灣丟棄的廚餘中,百分之九十是菜葉、果皮等尚未烹煮的生廚餘,這些我們不習慣吃、被扔棄的皮與葉子、根、莖,大部分比煮食部分含有更高的營養價值呢!
這幾年被醫藥營養界發現或研究的植化素,對身體的保健與抗老功能比過往我們強調的各種維生素或其他成分,高了不知多少倍,可惜的是,絕大部分的植化素都存在於那些我們不吃的果皮與葉菜中。
為什麼會有植化素?因為植物無法躲避強烈陽光紫外線的照射,而且無法藉由移動來躲避敵人,為了自我保護而演化出各種化合物來對抗細菌、霉菌、真菌、昆蟲以及各種會吃它的動物,這些植物的合成物通稱為植化素,種類超過一萬種,大多數存在於包裹植物軀體最外層的表皮來保護它自己。
植化素主要包括三大類:
第一種是多酚,包括巧克力的可可酚和綠茶的兒茶素及蔬菜的花青素,是對人體有益的抗氧化物。
第二種是硫化合物,大蒜、芥末這類刺激性植物含有許多,具有促進血液循環、預防心血管疾病等功能。
第三類是海藻和菇類蘊含的多醣體,也有強大的抗氧化力。
蔬食中的辣味、酸味、苦味都是不同植化素的刺激性味道。大蒜含有屬於植化素的蒜胺酸,切或磨得愈碎,蒜胺酸愈容易轉變為蒜素,對人體可發揮抗菌、抗癌、增強體力等效果。
番茄含有茄紅素,抗氧化是β胡蘿蔔素的二倍,和油脂一起攝取能提升茄紅素的吸收效率。
許多植化素被堅固的細胞膜包住,加熱煮過破壞植物的結構,植化素比較容易被我們的身體吸收。
很多專家主張要吃「全食物」,也就是把食物的每個部位都吃下肚。我們通常丟棄的蔬果外皮或根莖,往往才是植化素含量最高的部位,假如能夠的話,想辦法烹調那些我們不習慣食用的部分,既健康養生又環保不浪費。
作家詹宏志曾回憶小時候媽媽會把鳳梨皮和鳳梨心熬煮成茶,甚至西瓜皮也能變成一道美味佳餚,其實以前的人愛物惜福,會把食物做最妥善地利用,比如透過醃製,就可以把較硬或較辛辣的外皮變得可口。
也有廚師建議,那些棄置的葉與果皮可以打成泥,而口感比較硬的梗或菜心,可以切片後切成細絲下鍋拌炒後,搭配其他食材一起吃。南瓜的籽和囊剁碎後加上蛋與飯,就變成美麗又可口的蛋炒飯。甚至吃剩的蝦殼、蝦頭,含有豐富的鈣和甲殼素,可以油炸後剁碎入菜,或是蝦殼洗淨熬成湯底也很美味。其他大部分的水果皮都可以想辦法再利用,賴清德副總統亦曾提供香蕉皮入菜的烹煮方式。
這些年來以醫師的身分從事環境保護的工作,我深深體會到,只要對健康有益的,對環境也一定好;同樣的,對環境友善的,對健康也一定有幫助。
當我們不再汙染土地與空氣,虔敬地領受又不浪費自然賜予的食物,就不必買一大堆昂貴的保健食品來增添身體或精神的額外負擔,身心健康了,同時省下龐大的醫療資源。

讓循環再利用成為生活習慣
古時候有個民間習俗,嬰兒出生時,父母會挨家挨戶向鄰居祈求一塊舊布,然後用收集來的數百塊舊布縫製成嬰兒的衣服,稱為百衲衣。據說能保佑嬰兒平安成長、長命百歲。
這個傳說很令我感動。碎布縫製的衣服應該沒有什麼特別的魔力,特別的是衣服聚集了眾人的祝福,穿在小孩身上,他們也會體會到自己領受了多少人的善意,豈會不善自珍重?
二十多年前,雙胞胎女兒AB寶出生,我和太太就決定不幫她們買衣服,除了貼身的內衣褲之外,其他衣服都是我們廣發英雄帖,向親朋好友們募集來的二手衣,直到她們上大學之前,沒有買過任何一件新衣服。
她們後來也發現,別人送的衣服品質、款式都非常好,每個人都把衣服清洗、整理得很好之後,才會送給我們,而且非常開心這些衣服有人能接收。很有趣的是,那些衣服原主人的大哥哥、大姊姊看到AB寶穿他們小時候穿過的衣服,都會對AB寶有份額外的親切感,也會特別照顧她們。
孩子成長的速度非常快,衣服穿一季也沒多少次,隔年就穿不下了,購買時很貴,但擺在家裡用不到又太占空間,直接扔掉似乎又捨不得,難怪朋友把衣服送給我們時那麼感謝,因為可是幫他們解決了一個大難題啊!
現代的衣服要穿破是很不容易的,AB寶接收的二手衣穿不下時,老婆大人清洗整理後,又再傳送出去,沒有說明,也不看出這些是三手衣呢!
每個家裡一定都有用不到的衣物、電器,找時間整理一下送給需要的人,是皆大歡喜的事,也是個人生活中就可以做得到循環經濟的行動。
五年前臺灣有個調查發現,平均每個民眾的衣櫃裡擁有七十五件衣服,其中有二成衣服,也就是十五件是幾乎沒有在穿的。
這兩年避疫在家期間,許多人有時間進行斷捨離的清理工作,首先遭殃的就是這些多餘的衣服,以往很多人會把舊衣服丟到街頭巷尾的舊衣回收箱,但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回收箱十之八九不是移除就是封起來,因為這些年國外的舊衣需求不如以往,而且全球壟罩在疫情之下,貨運缺船、缺櫃,原本的回收單位已沒有地方可以消化滿倉庫的舊衣,只好停止接受回收。
舊衣服之所以會這麼多,全世界的快時尚品牌是罪魁禍首之一,這些服裝公司超量製造、超量傾銷取得最低成本,以非常便宜的價格吸引消費者,再加上網購的便利,不知不覺隨手一滑就買了一件又一件不見得會穿的衣服,又自以為不要的衣服是捐給需要的窮困人家,做善事又環保,所以心安理得地不斷地買、不斷地丟。
以前這些舊衣服的確會出口到非洲或經濟困難的國家,但這些價廉物美的二手衣卻傷害了當地的服裝產業,除了導致大量失業人口之外,也無法以基礎的民生工業發展國家的自主能力,假如一個國家連最簡單的半手工業都無法自行發展,如何循序漸進地升級到較複雜的工業,無法創造出完整的產業體系,人民與國家就永遠處於窮困必須受人濟助的處境。
二○一六年由六個國家組成的東非共同體宣布,二○一九年起禁止國外的二手衣輸入。很可惜的,在浪費成性的美國施壓下,只有盧安達政府堅持該項禁令,其他五個國家都妥協了。
快時尚造成的資源浪費與環境汙染,近年來已引起廣泛關注,法國政府開出第一槍,二○二○年二月通過「反浪費與循環經濟法」規範了服裝、食物、藥材、建材、電子產品等物品的回收規定,強制要求製造商或通路必須對產品的最終處理負起責任,同時不能隨意丟棄或銷毀未售出的全新產品。
對於個人來說,不會再穿,或者變胖、變高而無法再穿的舊衣服,除了偷偷扔掉外,還有哪些處理方法?近年開始出現的網路二手衣交換或銷售平臺,也許是個方式,當然,如果有時間,親手轉送給親朋好友也很好,然而最好的方式還是從減少購買的源頭做起。
現在有紡織業者發展出回收技術,透過化學處理,抽取舊衣服的聚酯纖維再度利用。也有廠商開發出將舊衣製成固體再生燃料的技術,那麼將來就不再只是將舊衣服送到焚化爐和一般不可回收的垃圾一起燒毀,浪費這些可以利用的資源。
我們生活中使用的任何東西,在生產製造運送乃至用完後離開我們的視線變成垃圾,每個環節都會消耗能源,而且這幾十年因化學工業的進步,從工廠創造出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東西後,大部分很難在使用後回歸成大自然得以循環的天然元素。
不用太高深的數學或知識,只要想到地球上有那麼多人口,每天使用那麼多工廠大量製造出來的商品,地球經過幾十億年才形成的各種礦產,很快就會在我們有生之年用完,所以在來得及的時候,轉型成循環型永續社會是當務之急。這些年世界各國的確開始投入資源研發,也將循環經濟列為施政重點。
最近看到一篇來自韓國的另類循環經濟的有趣報導。
韓國蔚山科學技術院的環境工程教授趙在元,發明了一個獨特的廁所,人們大便之後,便便被馬桶真空汞吸到地下室的「糞塔」,裡頭的微生物將便便分解為甲烷,然後燃燒發電,供應給這間廁所在內的整棟建築。
一般人每天排便量約五百公克,轉換成甲烷後,能夠產生○‧五度的電力,或者供應汽車開一公里多。其實用便便發電不是新科技,而是很早以前就有利用的沼氣,屬於生質能的來源之一。
的確,循環經濟裡有很多概念與做法要向老祖先取法,畢竟一百多年前沒有垃圾的概念,我們使用的任何東西都可以回歸大自然,在地球這個大封閉系統裡循環再利用。
趙在元教授這個裝置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將循環經濟融入小區域的日常生活中,不必額外花力氣收集運用。同時,他想藉此扭轉大家的觀念,為人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廢物創造出立即的金錢價值。
比如學生每使用一次這個廁所將便便貢獻出來,用手機掃描門口的QR Code之後,可以賺到十個虛擬幣,大約等同新臺幣十二元,學生可以用這些虛擬幣在學校裡的商店購買咖啡、泡麵、水果和書籍,也可以在學校附設的中醫診所看診,最近更與校外的商家合作。
只要各行各業肯動腦筋,相信進步的科技與發明能夠讓循環經濟的運用擴展到生活每個領域,讓垃圾這個概念逐漸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做公益不單幫助了他人,同時實現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