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走社會: 鄉民正義、網路霸凌與媒體亂象, 我們如何面對反應過度的社會 | 誠品線上

過剰反応社会の悪夢

作者 榎本博明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暴走社會: 鄉民正義、網路霸凌與媒體亂象, 我們如何面對反應過度的社會:我們的社會是否越來越暴躁,逐漸失去耐心!只因小孩在啼哭,就要把媽媽與小孩一同趕下公車?每當社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以犀利直白的筆鋒針砭各式時事,對荒謬現象不斷浮現的台灣社會極有參考價值。◎收錄十三種典型的暴走現象,歸納反應過度者的人格類型◎將反應過度分門別類,剖析讓大眾暴走的心理成因◎無論你是暴走社會的受害者還是加害人,本書都為身處其中的我們提出解決之道我們的社會是否越來越暴躁,逐漸失去耐心!只因小孩在啼哭,就要把媽媽與小孩一同趕下公車?每當社會發生了重大刑案,就要把公民團體拖出來負責?台鐵高鐵因為地震而停駛,卻要遭受乘客圍剿?博愛座只有老年人與小孩有資格坐,年輕的病人只能罰站?在居民社會地位較高的住宅區,不能蓋公宅與中途之家?沒錯,我們正活在一個反應過度的社會!這個社會出現越來越多反應過度的人,一旦發現事情超乎預期,習慣用大聲責難的方式來表達意見;而大家則因為害怕爭執,默默忍耐反應過度,讓社會越來越焦躁,失去了寬容的力量。哪些現象就是反應過度?●遇到挫折時,容易自怨自艾或者情緒失控大發脾氣●無法得到預期的答案,就覺得對方討厭自己●只要感覺到一點不愉快就會開始大吵大鬧●一直抱怨別人真的很過分●用自以為正義的道德感批判他人●只要想法不被認同就會產生攻擊的欲望為什麼我們容易理盲濫情又易怒?●人類本來就不是會合理判斷的生物●人在忙碌、疲勞時會因為無暇過濾資訊,而出現精神渙散的狀態●情緒反應大過於認知反應時,會無法適應壓力●對他人欠缺同理心,就容易隨意批判他人●害怕被他人討厭,又對自己缺乏信心,所以過度在乎自己的形象●自戀會讓我們過於自我中心,而且選擇性的只想起對自己有利的事只有擁抱多元價值觀,才是治療「自以為是」的最佳良方!在充滿反應過度的社會裡,「不要放在心上」已經不管用了,因為只要在網路上進行負面批評,人們對於被評論者就會避之唯恐不及。為了防範反應過度的風氣不斷蔓延,知名心理學教授榎本博明,針對反應過度提出心理分析及建言。他鼓勵企業與個人建立主體性、容納多方觀點,並期盼打造出一個多元價值觀的社會。解決反應過度這樣做:●不要因為遇見奧客,就秉持「服務至上」的精神,對顧客卑躬屈膝●媒體不應該針對誇張的行為鋪天蓋地的報導,要維持自律●社會要重新建構應有的常識,並以多元化的觀點思考●試著彼此熟悉了解,透過建立信任感來解決問題●避免快速對事情下判斷,在做決定之前應蒐集多方資訊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榎本博明1955年生,心理學博士,東京大學教育心理學系畢業,曾在東芝市場調查部工作,後為川村短期大學講師、美國加州大學客座研究員、大阪大學研究所副教授。目前是MP人間科學研究所的老闆,以心理學為基礎,進行企業培訓和教育演講。著作多從心理學角度探討社會問題,如《「對不起」的國家》《「高高在上視線」的結構》《病態愛自己的人》《淺薄卻自信十足的人》《小霸王上司的時代》等書。■譯者簡介王榆琮熱愛日本的理工人,著迷於翻譯工作,希望未來可以引介更多日本文化給同樣熱愛日本的人們。譯有《去作狂野的夢》、《擁抱脆弱,你會更堅強》、《告別生命的盡頭》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第一章 反應過度社會的典型現象作業簿封面上的昆蟲為何會消失被迫停播的溫馨廣告承受輿論壓力的球隊女經理為何強調「暢銷」就是能賺錢太過保護個資反而作繭自縛遭到居民投訴的幼兒園體罰的相關投訴讓學校慣於粉飾太平隨著惡搞PO文起舞的社會黑心恐懼症企業用誇張的姿態回應反應過度過度溺愛孩子而失去冷靜的家長害怕家長投訴而跟著反應過度的校方別當「得理不饒人的笨蛋」第二章 反應過度的人們遇到一點小事就自亂陣腳的人對他人的失態大聲斥責的人稍感不愉快就大吵大鬧的人容易覺得他人討厭自己的人人多時喜歡誇張地自嘲的人遇到一點失敗就意志消沉的人被斥責時會陷入極度低潮或情緒失控的人容易把別人當仇人的人容易被他人言論影響心情的人用自以為是的正義感評判他人的人只要想法不被認同就會產生攻擊欲望的人只要被惹惱就會處處和對方作對的人第三章 反應過度的心理機制人類是不在乎合理性的生物對資訊的處理無法系統化情緒反應強烈,但認知反應低弱欠缺認知複雜性容易造成反應過度對待他人不夠寬容從防衛性姿態轉為攻擊性反應想獲得認同的欲望會激發被害者心理自我誇大和缺乏自信是相輔相成的極度不想被他人討厭一廂情願地期待他人滿足自己強烈感覺自己「沒得到應有的回報」總是希望他人「知恩圖報」以不當的方式承受壓力避免累積心理壓力缺乏應對的知識和經驗逼迫他人認錯並從中獲得快感第四章 反應過度造成的社會現象煽動大眾情感的媒體放任玩家衝動行事的電玩遊戲過剩的服務態度感情勞動的社會老師以服務顧客的態度來面對學生網路助長反應過度自以為無所不能並沉迷其中的人們習慣立刻低頭認錯的企業缺乏寬以待人的觀念第五章 防止反應過度的方法不要因為反應過度而培養出以客為尊的觀念企業和學校要有主體性重新建構應有的常識公共媒體不應反應過度打造認同多元價值觀的社會留意多面向的資訊試著在彼此了解中化解問題避免用捷思法下判斷結語

商品規格

書名 / 暴走社會: 鄉民正義、網路霸凌與媒體亂象, 我們如何面對反應過度的社會
作者 / 榎本博明
簡介 / 暴走社會: 鄉民正義、網路霸凌與媒體亂象, 我們如何面對反應過度的社會:我們的社會是否越來越暴躁,逐漸失去耐心!只因小孩在啼哭,就要把媽媽與小孩一同趕下公車?每當社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366470
ISBN10 / 9571366471
EAN / 9789571366470
誠品26碼 / 2681328032003
頁數 / 25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 對資訊的處理無法系統化
在第一章我們曾稍微提到捷思法的作用,由於這是引發反應過度的重要因素,所以本節將會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心理學家柴肯(Chaiken),將系統式訊息處理(Systematic processing)和捷思式訊息處理(Heuristic processing)區別,並且重新歸納為「捷思─系統二元訊息處理模式」(Heuristic-Systematic dual-Processing Model)。
系統式資訊處理會讓人慎重處理可取得的資訊,並用各種觀點進行論證後再下判斷;而捷思法是一種簡便的資訊處理方法,只要獲得些許的周邊資訊就能憑著直覺快速下判斷。
一般來說,我們要下重要的判斷時,必須仰賴系統式資訊處理的方式。就這一點來說,我們當然也認為自己應當使用這種方式有系統地做出決定。只要我們使用這種方法,就會仔細參考、思索各種資訊,然後再做出最合適的判斷。
但其實我們還是會在無意間依賴捷思法來下判斷,不但忽視必須考量的資訊,而且也會忘記進行反覆的審視。
即使是自認為不會輕率下判斷的人,也會在無意間使用捷思法思考。例如,我們在對眼前的人暗下評論時,會認為「這個人經過推薦,也許沒問題」、「原來這個人很有誠意啊」,但卻忘了自己必須仔細觀察,結果輕易地接受對方。
「那是間有名的百貨公司,所以賣的東西應該沒問題。」我們會像這樣忽略應該要審慎注意商品的品質,或是一廂情願地認為「貴的那個一定最好」,而放棄仔細比較,直接購買高價位的商品。
我們看到容易理解的宣傳圖示、圖表後,就會覺得「真的耶,看起來很有效耶。」然後靠著感覺下判斷,讓自己疏於檢查宣傳中的數據是否經過加工偽造,又或者沒有審慎考量對方的提案,結果讓自己輕易地被對方說服。
當我們欠缺相關知識時,即使我們擁有可供檢視的有限資訊,也會因為不知該如何下判斷,而輕易地交由捷思法來處理。
而在自己有相關知識的場合中,通常也會因為必須考慮的資訊量太大,在心理上對於要仔細檢視感到疲勞,所以也會在不知不覺間依賴捷思法做決定。
換句話說,人在忙碌、疲勞時,會因為無暇檢視資訊,而讓精神感覺渙散,並輕易的使用捷思法做出簡便的判斷。
所以我們使用捷思法後,容易覺得「這個資訊值得信賴」、「這句話可以接受」,而忘了自己必須考慮其中的合理性;最後又讓自己受到沒由來的資訊、不安、憤怒情緒的煽動,然後做出一連串過度的反應。


◆ 情緒反應強烈,但認知反應低弱
所謂的反應過度,是因為情緒反應優於認知反應所產生的。當我們讓情緒取得主導權,就會無法冷靜判斷,而且也容易做出極端的行為。
例如,遇到有朋友被他人用難聽的話羞辱,如果是情緒反應較強的人,就會回應朋友:「這真的很過分,那個人實在是太可惡了」、「真不敢相信!他居然說出這種話,完全無法原諒」等話語。
但如果是認知反應較強的人,就會冷靜地說:「真的有點過分,他大概是遇到什麼不好的事,所以才會這麼生氣吧」、「他居然會說出這種話,會不會中間有什麼誤會」。
情緒反應較強的人,比較無法適應壓力,只要遇到討厭的事情,便容易有承受壓力後的反應。一旦產生討厭的感覺,就會生氣、陷入低潮,或是情緒激動。而認知反應較強的人較有抗壓性,遇到討厭的事物時較不易隨著狀況起舞、不大情緒化並且能冷靜應對。
當然,情緒反應較強的人就是容易反應過度的類型。
像第一章的案例中,這樣類型的人在知道東京天然氣的廣告會使求職者的心靈受創後,不但馬上任憑情緒反應做出判斷,還會認為「真是豈有此理,這則廣告太可惡了」,並且議論這則廣告的播出是否合理。
接著,他們照樣並不冷靜檢視,而是開始批評廣告:「這種內容當然要停播才對。」然後當他們聽到有人遷怒贊助商、廣告公司、知名企業是人生勝利組,所以才會在不體恤求職者的情況下做出這則廣告時,他們的批判感受也會越來越強烈。他們會開始產生出:「真是一群不知人間疾苦的傢伙,我才不原諒這些踐踏求職者辛酸血淚的人。」之類的想法。
但一般來說,只要稍微冷靜思考,就會發現這則廣告並沒有傷害到所有求職者。事實上,某些苦於找不到工作的求職者在看過廣告後,覺得自己受到了鼓舞。也有求職者看到主角母親所展現的溫情,想起家人也會一樣的關懷自己,即使感覺自己從孤軍奮戰到逐漸被逼進死胡同,但這則廣告讓他們想起家人,心情上也變得輕鬆了些。
這則廣告最大的優點就是能讓許多家庭了解求職者面對的嚴苛挑戰,使大眾對這個社會現象產生共鳴,以及引導觀眾幫拚命找工作的求職者加油。然而針對廣告的批判卻將這些優點指認為缺點,認為這劇情像是在表現人生勝利組不懂求職者的辛酸。
從這則廣告的後續效應來看,情緒反應較強的人也許因為廣告而覺得受傷害、悶悶不樂,而認知反應較強的人則是從廣告當中獲得重新加油再出發的勇氣。
人類會因此產生這兩種反應, 和抗壓性及精神恢復力(Resilience)有相當大的關聯。
例如情緒反應較強的人會因為「我不想看到討厭的場面」、「要是想起找工作的事我會心情不好」的想法,而表達出情緒化的、拒絕的姿態。這一型的人會如此,主要是因為抗壓性和精神恢復力較低所導致。換句話說,他們克服逆境的能力較弱。
而認知反應型的人則會認為「原來現在找工作有這麼難啊」、「大家都這麼辛苦的在找工作呢」,並且冷靜的從廣告中和現實取得共識。至於不像廣告主角一樣有母親在背後默默支持的人,也是可以冷靜的判斷出「雖然我沒有家人支持,不過還是可以跟朋友討論意見」。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當情緒反應強烈時,就容易對各種事物反應過度。人生難免會因壓力而產生困境,所以為了能跨越困境,並預防反應過度,強化我們的認知反應是很重要的解決之道。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