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這種病: 現代人的心靈問題, 可能都來自於母親? | 誠品線上

母という病

作者 岡田尊司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母親這種病: 現代人的心靈問題, 可能都來自於母親?:約翰藍儂、宮崎駿都有「母親這種病」?★2013年本屋大賞,日本心靈類暢銷榜,熱銷14萬冊★日本知名臨床心理醫師岡田尊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約翰藍儂、宮崎駿都有「母親這種病」?●2013年本屋大賞,日本心靈類暢銷榜,熱銷14萬冊●日本知名臨床心理醫師岡田尊司,將此書獻給為「母親這種病」所苦的你檢視一下,你是否有「母親這種病」:1.你是否容易產生自我否定的想法?不被父母所愛,不被認同的受傷心情,不知不覺間在心理轉變為自我否定的烙印,持續威嚇著著當事人。2.你是否一直扮演「乖寶寶」?看對方臉色,行事得會想討好對方。有時為了配合對方的狀況,甚至損害自己的利益或生活,也要用盡心力。3.你是否總是遇人不淑?沒有看清楚對方,為了排解空虛只求短暫的滿足。不懂得怎麼撒嬌,無法對可以撒嬌的人撒嬌,一不小心就會求助於最危險的人。4.你是否總愛追求完美?如果自己的義務和理想不能完美實現,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於是為了獲得認同而不顧一切的努力。5.你是否總是缺乏安全感?一點小事就容易覺得受傷、容易感覺到強烈不安。只要有一點感覺被拒絕、否定,就覺得自己是一個沒價值的人。6.覺得自己容易受傷、並老是過度反應?覺得被傷害、被迫犧牲的總是自己的這種想法太過強烈,以至於不由得就會過度反應。容易被憤怒的情緒占據。現代忙碌的生活方式,經濟富裕卻沒有得到幸福。憂鬱、上癮症、自殘、繭居、虐待、離婚、完美主義、有氣無力、不安,想找到生存的意義,都先從瞭解「母親」開始。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岡田尊司(OKADA TAKASHI)一九六零年生於香川縣,是精神科醫師、作家。醫學博士。自東京大學哲學系退學後,畢業於京都大學醫學系。京都大學醫學研究所醫學科修完課程。現任職於京都醫療少年院。山形大學客座教授。站在邊緣性人格障礙、發展障礙的治療最前線,以臨床醫師的身分面對年輕人的心靈問題。主要著作有《邊緣性人格障礙》(PHP新書)、《悲傷的孩子們》(集英社新書)、《腦內汙染》(文藝春秋)、《亞斯伯格症候群》《不要說是發展障礙》(幻冬社新書)《依附障礙 帶著孩提時帶傷痛的人》(光文社新書)等暢銷書。此外也以作家小笠原慧的身分活躍。作品有曾獲橫溝賞的《DZ》、《掌中的蝴蝶》、《你是否聽見風的聲音》(角川文庫)、《生還任務》(文春文庫)等。■譯者簡介張婷婷愛看日劇、熱愛翻譯。2007年開始接觸書籍翻譯,譯有《我和條子的700天戰爭1&2》、《賺錢公司成功祕密都靠這本會計財報教科書》、《給小桃的?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 給為母親這個十字架所苦的人母親究竟是什麼?從一個邂逅開始蔓延開來的「母親病」對親子關係無止境的影響第一章 為「母親病」所苦的人們牽扯的型態有很多種容易有自我否定的想法扮演「乖寶寶」存在於孝順兒子心中的支配一直傷害自己的理由對愛的飢渴會自設陷阱追求完美想得到肯定而持續努力的孩子們每次見面心情就盪到谷底永遠沒有安全感容易受傷產生負面反應會有想死的衝動其根源在於也會成為普遍的愛或創造的能力約翰藍儂也有第二章 活得痛苦的根本原因與母親的關係不單純是心理問題母性的奉獻賜予的寶物為什麼到一歲半為止很重要當依附的形成受損剛硬的母親與柔軟的母親催產素不足就無法活下去母親是安全的基地為了培育穩定的依附關係應該做的事依附模式會因為關心的方式有所不同容易受傷的類型和感覺遲鈍的類型名為依附形式的「年輪」被困住的類型與未解決的類型母親病就是一種依附病第三章 殘留的傷痕不穩定的依附關係會產生各種問題對擁有孩子的恐懼與抗拒催產素的匱乏與性格母親病引起的連鎖症狀依附關係不穩定的孩子多數會有ADHD缺乏母性產生的病「我不要你」被拋棄的幼年時期傷痕無論什麼事情都想依附他人酗酒成癮的畫家尤特理羅(Maurice Utrillo)飲食障礙、慢性憂鬱、焦慮症也會成為「情緒波動」的源頭在那些有氣無力的年輕繭居族背後第四章 被不穩定的母親耍得團團轉當母親也屬於不穩定的依附型態宛如暴風雨的母親「母親讓我覺得丟臉」珍芳達的案例

商品規格

書名 / 母親這種病: 現代人的心靈問題, 可能都來自於母親?
作者 / 岡田尊司
簡介 / 母親這種病: 現代人的心靈問題, 可能都來自於母親?:約翰藍儂、宮崎駿都有「母親這種病」?★2013年本屋大賞,日本心靈類暢銷榜,熱銷14萬冊★日本知名臨床心理醫師岡田尊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360621
ISBN10 / 9571360627
EAN / 9789571360621
誠品26碼 / 2680898553000
頁數 / 272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為了培育養穩定的依附關係應該做的事



要培育養穩定的依附關係,最重要的是運用充分的肌膚擁抱接觸來守護孩子的安全感。孩子會依附給予他安心感的人,形成情感牽絆。前提條件就是母親要在孩子身邊,。在孩子感到困擾的時候、需要幫助的時候,會馬上前來對他伸出援手,這可以說是在培育孩子的安全感和信賴感上是基本中的基本。

因此,母親長期不在身邊,對依附關係會產生有破壞性的作用,會引發生脫離依附的狀態。脫離依附,是對需求母親這件事感到疲累,已經不想再追求的狀態。

即使沒有那麼長時間不在孩子身邊,但若是不在身邊的時間比較長,或是即使在沒有照顧的情況下,依附的關係就容易變得不穩定,孩子會敏感地感覺到,母親對自己而言就像是遠在雲端。

然而,光是單單有母親陪在身邊,也不一定就能培養出穩定的依附關係。那是必要條件,卻而非充分必要條件。

發展心理學家者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Dinsmore Salter Ainsworth)不只觀察美國,也在與世界各地觀察屬於各種不同文化的親子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能與孩子有穩定依附關係的母親,皆能顯示出一種超越文化或與社會差異的特徵。

那就是具有豐富的感受性與回應性。這裡所說的感受性,是指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或欲望求的能力。不能正確解讀孩子的心情,用自己認定的想法做出牛頭不對馬嘴的事,會容易讓依附情感變得不穩定。

此外,回應性是指對孩子的行動有回應。對聲音或表情動作有反應,滿足孩子的要求,或是當孩子有困難求助的時候,會伸出援手。

最有害的是,母親缺乏反應的情況。雖然反應有些許誤差錯,但有回應還是比沒回應來得好。可是父母的反應過度,所有事情都事先幫孩子做好,孩子會變得無法自己行動,不斷想地看母親的臉色。這樣的情況也容易使得依附關係變得不穩定。

更何況本來是應該保護孩子的父母,若是一不高興就威脅孩子、處罰孩子,與孩子之間的依附關係就會遭受破壞。





依附模式會因為依關心的方式而有所不同



孩子的依附關係不穩定的案例,有幾種代表的模式。

其一就是對孩子不關心,也不太注意的狀況情形。就算孩子有需求,也會一副很煩不耐的樣子當作沒看到。孩子再怎麼哭也不太會去抱他。

這類母親的孩子,不太會對依賴母親撒嬌,母親不見了也不太難過。這是稱為「迴避型」的依附模式的特徵。母親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很獨立,不需要照顧。

還有一種,就是乍看之下似乎感受性跟與回應性都豐富具備了,但是卻是過度或不平均的狀態。大體來說,容易發生保護過度的情況。神經質又有強烈不安感的母親或完美主義的母親,太神經過敏,也容易發生過於關心的情形。連孩子本人並沒有要求的事情都做過頭,伸手幫太多,就變成干涉過度。

這些案例很容易看出來,是因為孩子一方面依賴母親,不如所願就會表現出強烈憤怒,或是相反地拒絕母親?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