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會的風雷: 兩岸四地當代詩學論集 | 誠品線上

交會的風雷: 兩岸四地當代詩學論集

作者 楊宗翰/ 編
出版社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交會的風雷: 兩岸四地當代詩學論集:新詩之「跨域」和「在地」並非相互對立的兩端,國際化與本土性亦然。它們其實都是社會與文化研究中,互為依存卻又各自獨立的要素。譬如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新詩之「跨域」和「在地」並非相互對立的兩端,國際化與本土性亦然。它們其實都是社會與文化研究中,互為依存卻又各自獨立的要素。譬如常被侷限於「一時一地」來理解的詩刊或詩社,其實正是「跨域」和「在地」間的絕佳例證。像是一九五○、六○年代台灣《現代詩》與香港《文藝新潮》之間,或者一九七○年代台灣《龍族》與馬來西亞《天狼星》之間,都有著不可否認的積極互動及創造性連結,既推動了一時一地之文風詩潮,更有跨越國界之聲援扶持。二○一八年「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兩岸四地當代詩學論壇」由淡江大學中文系主辦,共舉行了兩場主題演講(主講人為王潤華教授、廖咸浩教授),六場次的討論會,宣讀經審查通過之二十四篇學術論文。主講與發表的學者,分別來自台灣、美國、日本、韓國、法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大陸與香港。會後再從中選錄十二篇經修改、校訂過之正式論文,乃有這部《交會的風雷》誕生。盼望這場國際會議的舉辦與這部書的出版,能夠增益台灣學術界的詩學討論風氣;更期待兩岸四地之詩學研究,未來能產生更多越界、跨國「交會的風雷」。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楊宗翰1976年生於台北。曾任《文訊雜誌》企劃總監等職,現為淡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著有評論集《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秀威經典,2017)、《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新銳文創,2012)、《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巨流,2002)、《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文津,2002)。主編:《淡江詩派的誕生 》(允晨,2017)、《血仍未凝:尹玲文學論集》(釀出版,2016)、《台灣文學史的省思》(富春,2002)、《文學經典與台灣文學》(富春,2002)。合編:《輕裝詩集》(辛鬱遺作,與封德屏合編,斑馬線文庫,2018)、《與歷史競走:臺灣詩學季刊社25週年資料彙編》(與林于弘合編,秀威經典,2017)、《逾越:台灣跨界詩歌選》(與徐學合編,福州海風,2012)、《跨國界詩想:世華新詩評析》(與楊松年合編,唐山,2003)。另策劃主編過「林燿德佚文選」、「菲律賓華文風」、「馬華文學獎大系」、「馬森文集」、「台灣七年級文學金典」等系列出版品。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緣起:期待交會的風雷--◎楊宗翰詩和生活經驗--重估中國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新詩--◎趙衛民辛笛論--◎吳思敬舊體詩詞進入現當代文學史的問題--◎李怡新詩是什麼?--新詩如何作為一個文類--◎陳俊榮新詩的治療功能--◎王珂擦亮生銹的漢語--以楊煉等詩人的作品為例--◎傅天虹翦論「接受反應」支點與中國接受文論的平行或交互--◎陳仲義詩運轉折點--台灣「現代派」簡史及復刊《現代詩》代表詩人的前衛能力 --◎張寶云任洪淵漢語文化詩學的本土性反思--兼及任洪淵的詩歌創作--◎趙思運一九七○年代台灣新興詩社/詩刊特質析論--◎楊宗翰美國詩人桑德堡在中港台的譯介及影響--◎鄭政恆歷史意識、新知感性:羅青詩作意象策略研究(1970-2000)--◎李樹枝附錄:第十七屆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十屆兩岸四地當代詩學論壇議程

商品規格

書名 / 交會的風雷: 兩岸四地當代詩學論集
作者 / 楊宗翰 編
簡介 / 交會的風雷: 兩岸四地當代詩學論集:新詩之「跨域」和「在地」並非相互對立的兩端,國際化與本土性亦然。它們其實都是社會與文化研究中,互為依存卻又各自獨立的要素。譬如
出版社 /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622288
ISBN10 / 9869622283
EAN / 9789869622288
誠品26碼 / 2681615206001
頁數 / 34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緣起:期待交會的風雷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創立於 1956 年,是淡江歷史最悠久的科系之一。初為三年制國文科,由語言學名家許世瑛先生籌設;1958 年淡江英專改制為文理學院,國文科乃更名為中國文學系。1988 年成立碩士班後,隨即傾全系之力籌辦「文學與美學」、「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每年兩者輪流舉辦,廣邀各國專家學者齊聚論學。三十年下來可謂略有小成,「文學與美學」、「社會與文化」兩系列之學術研討,儼然已成為漢學界之年度盛會。
這兩個系列之中,「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旨在研究中國文學與美學的相關問題,進而建構中國文學與美學的理論系統;「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則旨在研究華人社會及文化問題,以及與文學作品、理論、批評、歷史間之關聯。兩者雖各有偏重,但都是以建構及探索「文學學」為目標。這兩個系列國際學術研討會,乃是全台各大學中文系所舉辦之學術會議中,最具長久性、持續性與累積性者,且每一屆都援前例出版會議論文集,以保存研究成果並試圖擴大影響。其中「社會與文化」國際研討會已累積了十六屆,廣受國內外學術界所認識及肯定,亦為「社會與文化」此一學術領域建立起經常性的討論場域。
二○一八年五月十八日,由趙衛民教授擔任召集人、本人擔任總幹事之第十七屆「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於淡江大學新落成的守謙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本屆會議的主題訂為「跨域視野與在地論述」,即在探索今日處於全球化及本土性的光譜兩端,「跨域」與「在地」文學之研究課題。大會盼能結合眾多國際與本地學者的智慧與學識,從具體而微或鳥瞰綜論的角度探討「跨域」與「在地」議題,還有兩者對「文學學」研究之意義。本屆研討會在規劃階段即意識到:中文新詩發展迄今已滿百年,應是可以從「社會與文化」的角度,以嚴謹學術分析回應其「百年之變」的契機。而二○○七年由吳思敬、傅天虹、屠岸、謝冕、犁青、呂進等人共同發起的「兩岸四地當代詩學論壇」,從第一屆舉辦地珠海,到之後幾屆分別於澳門、北京、臺北、天津、香港、廣州、澳門等地舉辦,為各地詩學研究者之交流,提供了一個穩定而持續的重要平臺。二○一一年九月,由臺灣詩學季刊社與臺北教育大學語創系合辦「中生代詩人—第四屆兩岸四地當代詩學論壇」,為論壇首度移師台北舉行;二○一七年六月,「百年新詩:歷史變遷與空間共生—第九屆兩岸四地當代詩學論壇」則於北京師範大學舉行。二○一八年「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決定攜手「兩岸四地當代詩學論壇」,並確立了由淡江大學中文系主辦,台灣詩學季刊社、藍星詩學季刊社合辦,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協辦的合作模式。在遠眺淡水河、立足五虎崗的淡江大學淡水校區內,期盼與會者能共同思考「跨域」與「在地」兩者間之辯證關係,並藉以探討西方思潮如何與當代華文詩學會通,乃至涵蓋中、港、澳、台這「兩岸四地」間的詩學互動。
我以為新詩之「跨域」和「在地」並非相互對立的兩端,國際化與本土性亦然。它們其實都是社會與文化研究中,互為依存卻又各自獨立的要素。譬如常被侷限於「一時一地」來理解的詩刊或詩社,其實正是「跨域」和「在地」間的絕佳例證。像是一九五○、六○年代台灣《現代詩》與香港《文藝新潮》之間,或者一九七○年代台灣《龍族》與馬來西亞《天狼星》之間,都有著不可否認的積極互動及創造性連結,既推動了一時一地之文風詩潮,更有跨越國界之聲援扶持。
關於這類議題,可細析處甚多,本屆研討會便旨在提供學人間一個相互切磋的論學平台。大會共舉辦兩場主題演講(主講人為王潤華教授、廖咸浩教授),六場次的討論會,宣讀經審查通過之二十四篇學術論文。主講與發表的學者,分別來自台灣、美國、日本、韓國、法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大陸與香港。會後再從中選錄十二篇經修改、校訂過之正式論文,乃有這部《交會的風雷》誕生。洛夫、陳映真、古龍、林良、施叔青、陳列、朱天文、蔡素芬、王幼華、阮慶岳、夏曼‧藍波安、鍾文音⋯⋯重要作家,都是淡江引以為傲的校友。而「藍星詩社」最後的出版品《藍星詩學》,編輯部也落腳在淡江中文系,由趙衛民教授擔任總編輯(一九九九至二○○七年,共廿四期)。這次大會邀得來自各方的詩學名家,可說是替這座擁有豐厚詩歌傳統與文學氛圍的校園,添加一筆越界、跨國論學的色彩。我們盼望這場國際會議的舉辦與這部書的出版,能夠增益台灣學術界的詩學討論風氣;更期待兩岸四地之詩學研究,未來能產生更多越界、跨國「交會的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