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城市的縫合線: 高雄臨港線鐵路的空間變遷 | 誠品線上

海港城市的縫合線: 高雄臨港線鐵路的空間變遷

作者 邱柏翔
出版社 藍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海港城市的縫合線: 高雄臨港線鐵路的空間變遷: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研究叢刊臨港線的貨運功能已走入歷史,局部的路線如今也逐漸轉為輕軌捷運,許多沒看過臨港線運作的年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高雄研究叢刊 臨港線的貨運功能已走入歷史,局部的路線如今也逐漸轉為輕軌捷運,許多沒看過臨港線運作的年輕一輩已難以想像,或逐漸遺忘輕軌過去的前身。 高雄港區長年以來皆屬管制區域,臨港線的情況一般民眾鮮少知悉。此文嘗試建構出臨港線的歷史發展風貌與空間設施變遷,並為求突破,自美蒐集地圖與調查報告,輔以臺灣總督府資料,更發現數條與臨港線相關的區域鐵道,連接港區、工業區、軍事區與軍港等。 戰爭期間臨港線與港區遭盟軍歸納為重點轟炸區域之一,戰後港務局接手後獲得整建,並在經濟建設時期獲得更多的運輸用途,然公路運輸的崛起與貨櫃運輸的轉變,使高雄臨港線仍逐漸走向沒落。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邱柏翔高雄鳳山人,1989年生,畢業於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學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碩士班。就讀碩士期間關注於建築史、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再利用等領域。 2015與2017年先後赴德國參與中世紀古堡維護計畫、黑森林景觀庭園復育計畫以及礦業遺產教育與推廣計畫,學習德國的遺產非營利組織如何結合國際資源、學術機構與當地技術,對遺產進行維護計畫與教育推廣。本著作的前身——筆者的碩士研究並曾在2017年德國的礦業遺產教育推廣計畫中,於Freiberg工業大學中進行過公開簡報,以及同年的黑森林景觀庭園復育計畫也進行過簡報。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高雄研究叢刊序 I推薦序 III自序 V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 逐漸成形──日治時期的高雄臨港線 2.1 築港興建到戰爭前期臨港線的延伸和作用 2.2 戰前與臨港線有聯運關係的高雄地方鐵道 2.3 太平洋戰爭時期,高雄港與臨港線遭受的轟炸與破壞 第三章 邁向國際港──戰後的高雄臨港線 3.1 港區復舊與整建 3.2 港區擴建,戰後的臨港線延伸 3.3 貨櫃時代的第二臨港線 3.4 臨港線支線──專用側線 第四章 步入終結── 世紀末的高雄臨港線 4.1 公路運輸崛起、鐵路運輸沒落 4.2 陸續終止的臨港線 4.3 定位不明的再利用 4.4 高雄環狀輕軌計畫 第五章 臨港線的田野調查 5.1 高雄臨港線現況調查 5.2 官方認定的文化資產價值 5.3 具臨港線概念下的保存案例──橫濱臨港線 第六章 結論 6.1 高雄臨港線鐵路的空間變遷 6.2 臨港線鐵路的價值 參考文獻

商品規格

書名 / 海港城市的縫合線: 高雄臨港線鐵路的空間變遷
作者 / 邱柏翔
簡介 / 海港城市的縫合線: 高雄臨港線鐵路的空間變遷: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研究叢刊臨港線的貨運功能已走入歷史,局部的路線如今也逐漸轉為輕軌捷運,許多沒看過臨港線運作的年
出版社 / 藍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0538731
ISBN10 / 9860538735
EAN / 9789860538731
誠品26碼 / 2681527129009
頁數 / 200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緒論
港口,以港起家,也以港維生的高雄,在建港百多年以來,高雄港一直是構成高雄最重要的一環,甚至對於整個臺灣的發展也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鐵路,從清代的鐵路濫觴,到日治的鐵路網絡,這些鐵路在臺灣這個城鎮因地形切割成南北縱向排列的島國中,維繫著全島的運輸血脈。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期,空運尚未普及於國際間,公路運輸也仍未遍及國內;輪船仍為國際間往來的主要選擇,而火車即為陸上運輸的普遍模式。「臨港線鐵路」便在這個輪船與火車接觸頻繁的時代中,為了海陸運輸的轉換而成為一項港口及城市的地方運輸系統,臺灣就曾有過四個港口有臨港線鐵路,而影響臺灣鐵路甚大的日本也在幾個著名的港口城市中出現臨港線鐵路,如橫濱港及神戶港。
在臺灣過去曾有過四條臨港線鐵路,分別為基隆、高雄、臺中與花蓮臨港線鐵路,而本研究進行的同時正值高雄輕軌建設之際,輕軌所選擇的路線正好部分為高雄第一臨港線的位置,因此第一臨港線鐵道部分遭到拆除。回首臨港線的過去沒有太多專門的紀錄,連臨港線的建造時程也沒有詳細被記載,只能透過不同時期港區的歷史資料才能找到關於臨港線的蛛絲馬跡,因此便以高雄臨港線為主題,試圖將高雄臨港線鐵路的空間演進過程建立出來。
港口或是鐵路,在臺灣或是對地方來說都是意義重大的建設,此二者的價值不言而喻,對於港口與鐵路的眾多研究更不在話下。臨港線鐵路既為港口的一部分又身為鐵路的一區段,重要性與價值卻少被提及與討論,既然港口與鐵路皆如此重要,那麼連結兩者的港區鐵道必定有其對於一個地方港區之價值所在,否則並不會在臺灣四個重要的港口──基隆、高雄、花蓮與臺中,都曾經設置過臨港線鐵路,更不會在日本建造完臨港線雛型之後,臨港線又繼續運作了近百年之久的時間。
而對於高雄來說,更特別的是近年來臨港線的變化,在臨港線不再行駛列車之後,規劃部分作為自行車道提供市民假日休憩或觀光,但在輕軌計畫實行之後,卻拆除了高雄臨港線的一部分作為未來輕軌使用,可見臨港線的路線經過了百年之後依然展現其重要性。本文以高雄臨港線為主體,其目的有二:

1. 建立完整的空間變遷過程
透過歷史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將整個臨港線從發展背景、階段建造、路線演進、全部路線的完成到停駛與廢除,建立出一個完整的空間演進過程,展現過去較模糊的全貌,以補足在高雄港區與鐵路史相關研究與資料中,臨港線鐵路一直缺席的地位。

2. 詮釋其功能、時代意義與價值
高雄臨港線空間變遷的過程中,針對不同時期對於高雄港與臺灣鐵路的多面向角度進一步分析與討論,如殖民時期的交通政策、戰爭時期的設施毀損、經濟發展脈絡下的運輸發展、交通方式變化的運輸模式轉變,以社會、經濟、運輸或政策等不同面向詮釋出高雄臨港線所背負的時代功能與意義,與在都市發展中所展現的歷史價值。
希冀此研究完成後,不僅將高雄臨港線之歷史有一個完整的概念釐清之外,更深入的探究臨港線在高雄建港百多年以來,在都市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發揮過何種功能與承載了什麼價值,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臨港線可能會面臨廢除後的拆遷或保存,本研究可提供一個學術上的依據,作為價值上的參考或去留上的考量。
臨港線鐵路並非曾被論述的鐵路類型,因此各鐵道文獻中都難以找到關於臨港線的類型定義,即便「port railway」一詞在國際間有被使用的例子,但也沒有對port railway 的類型進行專門論述,國內亦僅有少數對「臨港線」進行概念上解釋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