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離散: 華語語系研究論 | 誠品線上

反離散: 華語語系研究論

作者 史書美 (Shu-mei Shih)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反離散: 華語語系研究論:比較文學家史書美「華語語系研究」(Sinophonestudies)最新成果討論華語語系的概念、使用、方法與實踐探討其歷史內容、語言的多樣性與作為理論的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比較文學家史書美「華語語系研究」(Sinophone studies)最新成果討論華語語系的概念、使用、方法與實踐探討其歷史內容、語言的多樣性與作為理論的潛力史書美最新論著《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提出了華語語系研究關注位處民族國家地緣政治以及霸權生產邊陲的華語語系文化,其焦點放置在因三個歷史過程而形成的華語語系社群:大陸殖民、定居殖民、以及遷徙/移民。華語語系研究瓦解自民族國家興起後語言、文化、民族與國籍之間形成的等價鏈,透過思考在地生產的獨特華語語系文化文本,探索中國與中國性、美國與美國性、馬來西亞與馬來西亞性、台灣與台灣性等邊緣如萬花筒般多變且具創造性地重疊交錯。《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認為華語語系文化的形成包含許多不同標記,語言標記通常可作為其他隱含差異的縮影,因此對漢語族語系語言的基本知識是必要的。華語語系的概念顯現聲音和書寫上的多語性。例如華語語系香港文學藉由創造新興用語和文字,長期協商於粵語與北京話之間;主流華語語系台灣文學則是河洛語和北京話協商的場域,文字上也每有創新;華語語系馬來西亞作家和文化工作者在文本和電影對白裡應用粵語、福建話、潮州話、北京話等不同元素的聲音和文字。因此,華語語系不只多音(polyphonic),也多文字(polyscriptic)。此外,華語語系的概念不僅表達語言的多樣性,同時也凸顯這些語言在特定地點與當地非華語的各種語言在地化與混雜化的過程。回族雖被視為中國境內漢化最深的少數民族,但華語語系回族作家仍常使用或借助阿拉伯語。以華語語系新加坡文學為例,作家們將各種華語和馬來語、英語,有時甚至和坦米爾語交混。同樣地,華語語系美國文學是一個已經存在超過百年的文學傳統,早年以粵語寫成,近年則更多標準漢語的運用,其長久以來的隱性或顯性對話者為位居主流語言的英語。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史書美(Shu-mei Shih)出生於韓國,台灣讀大學,美國讀碩博士,現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比較文學系、亞洲語言文化系,以及亞美研究系合聘教授。從2013年到2015年為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陳漢賢伉儷講座基金教授(專任),現為同職位的兼任講座教授。於2012年曾任臺灣大學文學院白先勇講座客座教授。也曾客座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義大利波隆納大學、加拿大卡爾頓大學、西班牙巴塞隆納自治大學等。著作大多發表在美國,為華語語系研究的創建人及主要的立論者。其論文散見美國的主要學術刊物如PMLA等,部分論文有翻譯成華文,法文,西班牙文,日文,和土耳其文。專著包括《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等,另合編Minor Transnationalism、Creolization of Theory、Sinophone Studies: A Critical Reader、《知識台灣:台灣理論的可能性》、Comparatizing Taiwan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導論:華語語系的概念第一章 反離散:華語語系作為文化生產的場域第二章 有關華語語系研究的四個問題第三章 理論‧亞洲‧華語語系第四章 放回世界的台灣研究第五章 性別與種族座標上的華俠文化:香港第六章 思索華語語系文學: 馬來西亞、香港、美國附錄一 跨國知識生產的時差:讀史書美《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蕭立君附錄二 華語語系研究不只是對中國中心主義的批判──史書美訪談錄/許維賢附錄三 不斷去中心化的旅程──專訪史書美教授/彭盈真、許人豪附錄四 華語語系研究及其他──史書美訪談錄/單德興參考引用書目謝誌

商品規格

書名 / 反離散: 華語語系研究論
作者 / 史書美 (Shu-mei Shih)
簡介 / 反離散: 華語語系研究論:比較文學家史書美「華語語系研究」(Sinophonestudies)最新成果討論華語語系的概念、使用、方法與實踐探討其歷史內容、語言的多樣性與作為理論的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0849493
ISBN10 / 9570849495
EAN / 9789570849493
誠品26碼 / 2681457738005
頁數 / 328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