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中國文學史 卷上: 1375年之前 | 誠品線上

劍橋中國文學史 卷上: 1375年之前

作者 孫康宜/ 宇文所安/ 編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劍橋中國文學史 卷上: 1375年之前:全書完整翻譯、不刪不剪集合美國十幾位重要知名漢學家為一般普通大眾讀者共同撰寫新角度、新觀點、整體連貫、可通讀1375年之前至當代的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全書完整翻譯、不刪不剪 集合美國十幾位重要知名漢學家 為一般普通大眾讀者 共同撰寫新角度、新觀點、整體連貫、可通讀 1375年之前至當代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華語語系文學 由美國耶魯大學孫康宜教授、哈佛大學字文所安教授主編,田曉菲、伊維德、艾朗諾、王德威、奚密、賀麥曉、石靜遠等知名英美漢學家執筆撰寫的《劍橋中國文學史》,以1375年為界分為上、下兩卷,以斷代而非文體的結構方式,介紹從殷商晚期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到當代的中國文學這三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和中國文化中關於寫作的故事。上下各卷各章因作者各異其趣的學術與表達風格,呈現不同的敘述面貌。 一部新的文學史,是一次重新檢視各種範疇的機會,既包括那些前現代中國的範疇,也包括1920年代出現的新文學史所引入的範疇。重新檢視並不意味著全盤拒斥,只意味著要用證據來檢驗各種舊範疇。 ──宇文所安 我們希望讀者能夠從頭到尾地閱讀《劍橋中國文學史》,就像讀一本小說一樣。我們的目的是閱讀,而非提供參考。我們的目標不是寫一本傳統的文學史,而是寫成一本文學文化史,想把它做得有趣一點。 ──孫康宜 ‧劍橋大學出版社的系列國別文學史之一,該系列由著名學者主編,因定位的讀者目標為一般大眾,故力求以敘事的方式寫成一部整體連貫、可通讀的文學史,而非僅供專家參考的研究性論著;同時又能把相關領域最前沿的觀點和學術成果呈現出來。 ‧《劍橋中國文學史》以1375年為界分為上、下兩卷,分別由知名學者宇文所安、孫康宜主編,作者涵括十幾位美國漢學界的重要學者。全書以斷代而非文體的結構方式介紹了從殷商晚期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到當代中國文學三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和中國文化中關於寫作的故事。 ‧《劍橋中國文學史》力圖實踐一種新的文學史觀,即文學文化史:相對於傳統的文學社會學分析,更重視物質文化發展──如手抄本文化、印刷文化、雜誌與報紙副刊等──對文學的影響;相對於對作家個體的強烈關注,更注重文學史的有機整體性,及對一些傾向和潮流的梳理;相對於以朝代斷代、將文學史與政治史重合,則更強調文學、文化的歷史自主性;相對於傳統文學史致力於將作者和作品定型和定性,則更注重文本的不確定性……因而作者問題,文學的接受史,印刷文化,選集的編纂,文本的製作、流傳與改寫等等,在本書中獲得更多關注。 ‧《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上):1375年之前》,從上古時期漢語書寫肇始及早期銘文等問題入手,追溯了這一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學傳統的起源。到了本卷結束的十四世紀下葉,商業印刷文化已高度發展,在文言文寫作之外,新興的城市白話寫作已逐漸蔚為大觀。 ‧《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上):1375年之前》各章描述一些重要王朝的興衰起滅、宮廷在文學生產中扮演的角色、孕育著名大作家的社會及物質語境、亞洲其他各國的文化影響,包括佛教的輸入等等。而在這一長時段中,寫作以及對寫作的闡釋,已從附著於宮廷貴族的文士們的特殊技能,轉變為一個大帝國菁英階層的根本身分象徵。 ‧《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下):1375年之後》,以1400年前後形成的明代文化開篇,貫穿滿族治下的清代,直至當代中國文學,以迄華語語系發展近況。這一時期多樣的文學形式和風格顛覆了傳統的文學範疇,因而本卷文學史的寫作也相應包括多樣主題,如政治審查對文學的影響、印刷文化的變遷、朝代更疊與文學發展、青樓文化、女性作家等等。除了詩詞、小說、戲曲、說唱文學等傳統意義上的文學作品外,還深入探討西方文學的漢譯,現代「新小說」的興起等等。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主編美國哈佛大學James Bryant Conant特級講座教授,任教於比較文學系和東亞語言文明系。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典文學、抒情詩和比較詩學。他的研究以中國中古時代(200-1200)的文學為主,目前正在從事杜甫全集的翻譯。主要著作包括《晚唐》(The Late Tang: Chinese Poetry of the Mid-ninth Century, 2006)、《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The Making of Early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2006)、《諾頓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選》(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s to 1911, 1996)、《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論集》(The End of the Chinese “Middle Ages”, 1996)、《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1992)、《迷樓》(Mi-lou: Poetry and the Labyrinth of Desire, 1989)、《追憶》(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1986)、《中國傳統詩歌與詩學》(Omen of the World: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1985)、《盛唐詩》(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The High T’ang, 1980),《初唐詩》(The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 1977)等等。孫康宜/主編美國耶魯大學首任Malcolm G. Chace’56東亞語言文學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典文學、抒情詩、性別研究以及文化理論和美學。主要英文著作包括《詞與文類研究》(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1980),《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Six Dynasties Poetry, 1986),《情與忠:陳子龍、柳如是詩詞因緣》(The Late Ming Poet Ch’en Tzu-lung: Crises of Love and Loyalism, 1991)。除了與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合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2010)以外,還與魏愛蓮(Ellen Widmer)合作主編《明清女作家》(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997),與蘇源熙(Haun Saussy)合作主編《歷代女作家選集:詩歌與評論》(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1999)。此外,還用中文出版了多部關於美國文化、女性主義、文學及電影的著作。柯馬丁(Martin Kern)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教授。發表了大量關於中國早期文學、歷史以及宗教的研究著作。當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詩意表達、禮儀表演和周代的文化記憶與身分認同。近作包括《秦始皇石刻:早期中國的文本與儀式》(The Stele Inscriptions of Ch’in Shih-huang: Text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ese Imperial Representation, 2000),並主編《早期中國的文本與儀式》(Text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a, 2005)。康達維(David R. Knechtges)美國華盛頓大學中國文學教授。著有《漢賦研究二則》(Two Studies on the Han Fu, 1968)、《揚雄賦研究》(The Han Rhapsody: A Study of the Fu of Yang Hsiung, 1976)、《漢書揚雄傳研究》(The Han shu Biography of Yang Xiong, 1982)。一直從事《文選》的英譯,目前已出版三卷(1982, 1987, 1996)。編譯了龔克昌的《漢賦研究》(1997),與范士謹(Eugene Vance)合作主編了《宮廷文化中的權力話語和修辭》(Rhetoric and the Discourses of Power in Court Culture, 2005),還與張泰平(Taiping Chang)合作主編了《古代及中古中國文學史料叢考》(Ancient and Early Medieval Chinese Literature: A Reference Guide, 2010)。田曉菲(Xiaofei Tian)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中國文學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中國文學和文化、書籍史以及比較文學。著有《神遊:中國中古時期與十九世紀的行旅寫作》(Visionary Journeys: Travel Writings from Early Medieval and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2011)、《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Beacon Fire and Shooting Star: The Literary Culture of the Liang [502-557], 2007)、《塵幾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Tao Yuanming and Manuscript Culture: 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 2005)、《「薩福」:一個歐美文學傳統的生成》(2004)、《秋水堂論金瓶梅》(2003)等等。伊維德(Wilt L. Idema)先後在荷蘭萊頓大學、日本及香港學習中國語言文化,1970至1999年任教於萊頓大學,2000年起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中國文學。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榮退教授。用英文和荷蘭文發表了大量關於中國宋代至清代通俗文學的研究作品,英文近作包括與管佩達(Beata Grant)合編的《彤管:中華帝國的女性書寫》(The Red Brush: Writing Women of Imperial China, 2004)、《孝道與救贖:兩種觀音寶卷》(Personal Salvation and Filial Piety: Two Precious Scroll Narratives on Guanyin and Her Acolytes, 2008)、《孟姜女哭長城:十個版本譯介》(Meng Jiangnü Brings Down the Great Wall: Ten Versions of a Chinese Legend, 2008)、《包公與法治:1250至1450年代詞話八種》(Judge Bao and the Rule of Law: Eight Ballad Stories from the Period 1250-1450, 2010)等。艾朗諾(Ronald Egan)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中國文學教授。著有《歐陽修文學作品》(The Literary Works of Ou-yang Hsiu 1007-72, 1984)、《蘇軾之辭、象、事》(Word, Image and Deed in the Life of Su Shi, 1994)、錢鍾書作品選譯本《管錐編:錢鍾書論文學與思想》(Limited Views: Essays on Ideas and Letters, 1998)、《美的問題:北宋的美學思想與趣味》(The Problem of Beauty: Aesthetic Thought and Pursuits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China, 2006)。傅君勱(Michael A. Fuller)美國加州大學厄灣分校中國文學教授。著有《漂流於江湖之間:南宋詩與文學史之難題》(Drifting among Rivers and Lakes: Southern Song Poetry and the Problem of Literary Histo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聯經中文版序/孫康宜英文版序/孫康宜、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致謝/宇文所安卷上導言/宇文所安第一章 早期中國文學──開端至西漢/柯馬丁(Martin Kern)一 漢語及其書寫系統二 甲骨文與青銅器銘文三 《詩經》四 〈國風〉與早期闡釋傳統五 《尚書》中的王室詔令六 戰國時期的敘事文學與修辭七 讀寫能力的問題八 戰國文本譜系的漢代建構九 戰國哲學、政治話語文本十 《楚辭》十一 早期帝國的詩歌十二 西漢的歷史敘事與雜史敘事十三 秦與西漢的政治、哲學論著十四 經典的地位第二章 東漢至西晉(二五─三一七)/康達維(David R. Knechtges)一 東漢文學(一)概述(二)班氏家族及其同時代人(三)崔氏家族(四)杜篤與馮衍(五)桓譚與王充(六)兩種新興的散文文體:銘、箴(七)東漢中期(八)張衡(九)馬融與崔瑗(十)兩位南方人:王逸與王延壽(十一)東漢末年(十二)東漢末年的「論」(十三)趙壹(十四)蔡邕(十五)東漢詩歌二 建安時期(一)概述(二)鄴城文學「沙龍」(三)曹植與曹丕三 正始時期(一)概述(二)竹林七賢(三)阮籍(四)嵇康四 西晉文學(一)概述(二)潘岳(三)陸機與陸雲(四)張協、左思、左棻(五)西晉賦(六)劉琨、盧諶,向東晉過渡第三章 從東晉到初唐(三一七─六四九)/田曉菲一 四世紀的文學(一)東晉(三一七─四二○):概述(二)文學的社會用途(三)記敘(四)內省的山水:詩與文(五)其他的詩歌題材和賦(六)樂府(七)文學批評(八)陶淵明(九)十六國文學二 五世紀的南方文學(一)概述(二)寫作與社會生活(三)謝靈運(四)顏延之(五)鮑照和江淹(六)劉義慶及其文學集團(七)絕句的興起(八)永明一代三 六世紀的南方文學(一)梁武帝的統治和文化菁英的崛起(二)文學生產:目錄、類書、選集(三)文學批評(四)宮體詩(五)其他文學形式(六)「北方」和「南方」的文化建構(七)創傷和離散:書寫江南的沒落(八)餘燼四 五世紀初至七世紀初的北方宮廷(一)概述(二)五、六世紀的北方文學(三)從隋煬帝到唐太宗第四章 文化唐朝(六五○─一○二○)/宇文所安一 概述二 武后時期(六五○─七一二)三 玄宗時期:「盛唐」(七一二─七五五)四 佛教寫作五 安史之亂後(七五六─七九一)六 中唐一代(七九二─八二○)七 最後的繁榮(八二一─八六○)八 唐朝的沒落和地方政權時期(八六一─九六○)九 新朝(九六○─一○二○)十 敦煌敘事文學伊維德(Wilt L. Idema)第五章 北宋(一○二○─一一二六)/艾朗諾(Ronald Egan)一 概述二 梅堯臣、歐陽修與新詩風的出現三 歐陽修與文藝散文四 王安石:作為詩人的政治改革家五 蘇軾六 黃庭堅和江西詩派七 佛教與詩歌八 題畫詩九 宋詞(一)張先、晏殊(二)柳永:有爭議的綜合(三)歐陽修(四)蘇軾與遠離女性化(五)詞論的肇始(六)周邦彥十 「非文藝」散文(一)筆記與小說(二)詩話(三)鑑賞文學(四)非正式書信第六章 北與南:十二與十三世紀/傅君勱(Michael Fuller)、林順夫一 「中國轉向內在」時代的文學林順夫(一)北宋亡於女真(二)中國轉向內在(三)北宋覆亡對學術與文學的衝擊二 文與道:道學的衝擊傅君勱(一)道學對緣飾語言的批判(二)內在性的文學與轉向外在的反向運動(三)初期:美學與哲學議題在楊萬里和陸游身上會合(四)初期:朱熹與文本的透明性(五)十三世紀初葉:「理」的各種立場(六)南宋後期:道德自我的詩學三 文學的社會世界:團體與結社,以及印刷術的影響傅君勱(一)印刷與考試文化(二)南宋的官刻與私刻(三)詩歌風格與文學菁英(四)詩人團體:風格的社會組織四 截止到一二一四年的金朝菁英文學傅君勱(一)金朝初葉:「借才異代」(二)中期:世宗與章宗朝,歷史與文化語境(三)世宗與章宗朝的文學五 專業性與藝術手法林順夫(一)古典詩歌(二)詞(二)散文六 城市生活之樂林順夫(一)南宋的都市發展(二)文學中的都市生活刻畫(三)宋朝都市裡的娛樂七 南宋覆亡林順夫(一)蒙古征服南宋(二)文人轉為戰士(三)宋朝遺民作家風格多樣(四)對南宋文化的懷念與批評第七章 金末至明初文學(約一二三○─約一三七五)/奚如谷(Stephen West)一 概述二 一三○○年之前的北方創作三 一三○○年之前的南方創作四 元詩四大家五 外族作家六 一三七五年之前的詩歌七 辭賦八 元代白話文學九 散曲:詩歌混合的新形式十 尾聲參考書目本卷作者簡介(依本卷目次排序)索引

商品規格

書名 / 劍橋中國文學史 卷上: 1375年之前
作者 / 孫康宜 宇文所安 編
簡介 / 劍橋中國文學史 卷上: 1375年之前:全書完整翻譯、不刪不剪集合美國十幾位重要知名漢學家為一般普通大眾讀者共同撰寫新角度、新觀點、整體連貫、可通讀1375年之前至當代的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0847031
ISBN10 / 9570847034
EAN / 9789570847031
誠品26碼 / 2681291772005
頁數 / 672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H: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