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人間思想》第七輯的論題核心爲「新與舊•理與時•情與勢」,在《人間思想》第五輯討論的基礎上,再論建國初期歷史實踐的豐富內涵,更爲集中地關注新的歷史狀況與人的特定狀態之間的多重關係。如果我們直接以前者來對應後者,便會陷入西方以國家和個人關係理解市民社會的認識窠臼,而無法深進中國社會的組織肌理和經驗實感。
事實上,建國這一歷史實踐所開啓的建制議程,是通過翻轉和重塑與個體經驗密切相關的認識範疇,從而落實爲新的、富有朝氣、充沛向上的人心秩序和日常生活。在我們的理解中,這些認識範疇包括了新與舊、公與私、理與時、情與勢。這一期的《人間思想》希望借助對這些認識中介所對應的歷史實踐過程的整體考察,進一步討論1949—1953年新的歷史狀況與人的特定狀態之間相互構造的關係。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賀照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美術學院視覺中國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並曾在台灣東海大學(2007)、清華大學(2008)、成功大學(2009)、日本東京大學(2013)等校客座任教。主要研究中國18世紀中葉以降政治史、思想史和中國現當代文學。著有論文集《當代中國的知識感覺與觀念感覺》(上海、台北,2006)、《當中國開始深入世界》(東京,2013)、《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台北,2016)、《當代中國的思想無意識》(首爾,2017)、《從苦惱出發》(北京,即出);主編的論文集有《西方現代性的曲折與展開》、《東亞現代性的曲折與展開》、《後發展國家的現代性問題》等十餘種。
高士明
策展人,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已出版的學術書籍包括:《視覺的思想》(2002)、《地之緣:亞洲當代藝術與地緣政治視覺報告》(2003)、《與後殖民說再見》(2009)、《巡迴排演》(2010)、《胡志明小道》(2010)、《一切致命的事物都難以言說》(2011)、《行動的書:關於策展寫作》(2012)、《後殖民知識狀況:亞洲現代思想讀本》(2012)、《進程》(2013)、《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2014)、《三個藝術世界:中國現代史中的一百件藝術物》(2015)等。
本書目錄
專題:新與舊.公與私.理與時.情與勢
——再論建國初期歷史實踐的社會、思想、文化、生活意涵
賀照田〈編者小引〉
何 浩〈建國前後農業合作化的曲折與展開:接管天下之三〉
程 凱〈典型的誕生:從蒲忠智到王家斌〉
符 鵬〈生產組織、文教實踐與主人意識:
1953年天津工廠的秩序重建及其精神意涵〉
莫 艾〈讀羅工柳《地道戰》〉
張 侃〈1949年的政權替代、宗教紀年與政治意涵:
以溫州東源村白氏道士科儀文書爲例〉
回應一:多學科視野中的四五十年代中國革命倪 偉〈通過「細描」拯救歷史〉
姜 濤〈在四五十年代革命的視野中看當下文學的感受結構〉
朱 羽〈重建總體性視域的可能:
新中國建國初期文學—文化研究的方法論反思〉
金 浪〈徘徊在歷史之外的鄉村敘述:
以《中國鄉村,社會主義國家》爲例〉
常利兵〈重提革命史:何以可能?〉
呂德文〈新政治觀何以可能?〉
張亞輝〈土地、廟產與思想世界:
1951—53年地方檔案中所見五台山僧侶改造的政策與問題〉
田 宓〈從內蒙古撤省談區域史的研究路徑〉
譚同學〈作爲普通的知識人走入當代史〉
回應二:東亞視野中的四五十年代中國革命【韓】任佑卿〈革命思想能否超越國家:中國革命之連鎖及其內外〉
黃琪椿〈中國革命如何面對殖民地經驗?〉
林麗雲〈未完成的革命:台灣戰後左翼運動考察〉
【日】鈴木將久〈爲了理解中國革命〉
王智明〈公私之辨與一九四九〉
在人間思想王曉明〈從文化研究的角度看今日大陸文學〉
潘家恩〈文化研究視野下的「知識分子—農民」互動:
以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的農民培訓實踐爲例〉
【韓】任佑卿〈中日人民友好的悖論:
以1980年代中國的「日流」爲中心〉
人間現場錢理群〈文革日常生活四題:
讀金大陸《非常與正常——上海文革時期的社會生活》〉
任 強〈香城故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