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蠵龜是海中最大的爬蟲類動物之一,早在一、兩億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牠曾經數量十分龐大,也和恐龍同時活躍在這個大地上,因此算是「活化石」。這個活躍於世界各大洋的爬蟲類,一直到兩、三百年前,數量仍是以百萬頭為計數的單位。
然而,由於其經濟價值很高,且其海上與陸上的棲地,如沙灘及沿近海等,多為人類活動最頻繁的地區,因此遭到人類大量的捕殺,其棲地也因開發而大量的消失,在雙重破壞壓力下,綠蠵龜的數量急遽的減少到幾乎滅絕的地步。近年來,一些公海及近海的漁業活動,造成更多的海龜因混獲而死亡,這進一步的增加了海龜的生存壓力。
這些破壞行為,引起全球的關注,尤其是近二、三十年來,許多相關的保育組織及研究機構,都投入大量的人力與資金,希望能利用日新月異的科技及理論,有效的復育這個瀕臨絕種的海洋爬蟲類。若干地區,如美國的夏威夷,也因採用正確的管理策略,而使當地的綠蠵龜族群數量,得以在三十年間快速的恢復。
這些成功的案例,鼓舞了保育及研究人員的士氣,且隨著網路的發達,各實驗室間的團隊合作,逐步取代了單打獨鬥的做法,這使得傳統的生態學研究,蛻變成跨學門及跨領域的全方位研究,加上定期及不定期的國際會議,商討現存策略的缺失及改進方法,使得海龜,甚至是野生動物,的保育行動,像是如虎添翼般的突飛猛進,成為一門真正的理論與應用結合的學科。
在全球如火如荼推動海龜,甚至是海洋生態保育的今天,台灣的相關研究及對野生動物的認知,仍然十分有限。雖然國內的海龜研究在十八年前就開始,國人對綠蠵龜也因之後的媒體報導,從一無所知到有若干的認識,也編入了相關的小學課程,每年也會有相當多的國人,想藉著旅遊來認識這個明星物種。但目前所看到的坊間及網路報導,均不夠完整,許多人對綠蠵龜也是一知半解。
近年來,政府十分重視海洋教育,希望藉由各種方式,讓國人對我們週遭的海洋生物,能有更多的了解。因此,有必要出版此書,讓國人能對此一保育類動物,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們也才能採取更有效的策略去保育牠。
本書是採用科普的寫作手法,介紹綠蠵龜的一生、所面臨的生存危機及與民俗文化間的關係。在有限的篇幅裡,我希望能包含所有的相關知識。儘管如此,仍有許多新的資訊,無法加入其中。此外,若有過於深奧或是不足之處,也請讀者見諒。
程一駿 于 澎湖縣望安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