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自然留一個角落
野餐是一個改變生活形態的起步。
我從小生長在一個熱愛戶外生活的家庭,童年回憶中,放假時多半全家一起出
遊,不管是去山上或海邊,爸爸可能去潛潛水、釣釣魚,媽媽準備一些簡單的食
物,孩子們在草地上奔跑嬉戲,大人小孩就這樣消磨一個完美的假日。
但成家生了女兒之後,因為工作、家庭生活忙碌,親子活動多半是帶著孩子去書
店看看書,或者去咖啡店喝下午茶,孩子跟大自然幾乎零接觸。
還記得女兒小一的時候,學校健康檢查時發現她有一點近視,帶去眼科診所,醫
生開了散瞳劑讓她點。孩子點散瞳劑不舒服,而且也不是治本之道,還不如帶她
去山上、去綠地,讓眼睛在大自然環境中多多放鬆。
同時,我發現女兒對大自然的種種事物非常害怕,連走在人行道看到青苔或者石
壁中長出來的雜草,都會很緊繃,連腳都會縮起來。我心想連小草都會怕,這
可不得了,於是更積極的想要帶她認識大自然,一有機會就帶她去戶外。一開始
的時候別說游泳,去海邊、溪邊玩,別人享受踏浪的樂趣,而她稍微在岸邊踩踩
水,就準備逃了。要花很多時間,耐心一次一次的引導她接觸各式各樣的大自然
環境,她才慢慢接受。
我發現這是現代很多都市小朋友的通病。很多家長都跟我有同樣的困擾:孩子很
害怕大自然,不管是各種昆蟲或雜草,甚至黑夜來臨時黑暗的感覺。
一年四季經常帶孩子去各地野餐,隨著季節與地點的不同,大自然都會有不同的
景象,她也因此培養了對花草植物的興趣。比如帶她去草莓園,以前只吃過草莓
的她,採過草莓才知道草莓原來長在地上;帶她去採橘子,她才知道橘子原來長
在樹上;去露營途中行經西瓜田,她也才知道原來西瓜要長在沙地上才會甜;看
過星空之後,她也才對天上的星星感到興趣,進而培養出對天文的喜好。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下個學期學校健康檢查的時候,她的視力居然已經恢復正
常,甚至比之前還好。
對孩子們來說,出外野餐時在大自然呼吸到的是芬多精,能讓孩子身體更健康,
而不管是山上、草皮,或是沙灘,在大自然中活動空間一定比室內來得寬敞。孩
子們在都市裡面待久了,活動量通常都不夠,野餐時可以玩球類、草地遊戲,甚
至吹泡泡,即使想要放聲大叫也不會擔心會影響到別人,這樣不但對身體好,也
很能疏解壓力。
幾個家庭一起出遊的時候,孩子們會有自己的小遊戲,也會形成自己的團體,也
就是說,除了學校之外,孩子們也能找到自己另外一個社交空間,得到其他的學
習。我印象最深的是,女兒還小的時候,一群媽媽們約了一起去八里左岸河濱公
園野餐,媽媽們在涼亭下悠閒的吃著野餐,孩子們則在草地上遊戲、騎腳踏車。
那個時候我的女兒還不會騎車,因為怕跌倒、怕野草、怕泥土,簡直什麼都怕,
但學會騎車是她夢寐以求的事情,在這個野餐聚會中,她的朋友們就幫助她練
習,經過這個下午持續不斷的努力,她總算踏出了第一步。在這個過程中,同儕
團體的互助,對孩子的正面影響很大。
當孩子們習慣野餐這件事之後,他們也會漸漸的開始跟家長討論下次想要去哪
裡,下次想吃什麼東西,在討論的過程中親子間能夠更有互動,而不再是單向的,
親子之間的感情也因此更加緊密。
在都會忙碌緊張的生活中,不管是大人或孩子,接觸大自然對身心大有益處,野
餐是門檻低而樂趣大的戶外休閒方式,與其羨慕別人,何不現在就出門,找一塊
綠地,一起野餐去!